证券时报记者 刘钊
暑期一向是旅游旺季,作为亲子游重要目的地之一的主题乐园,在2018年再度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程旅游数据显示,主题乐园、动物园、海洋馆等亲子游传统热门目的地的客流量从7月中旬开始加速上升,随着气温快速升高,水世界及各类水上乐园客流急剧上升。
本土主题乐园巨头初显
国内主题乐园游客的数量迅猛增加,各类主题乐园在国内不同区域蓬勃生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共有大大小小的主题乐园2700个,其中,江苏、山东和广东的主题公园数量最多,分别为295个、231个和219个。
虽然各地各种类型的主题乐园数量众多,但是中国本土的主题乐园巨头已经初露峥嵘。
《2017年度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调查指数》显示,2017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主题公园集团中,迪士尼集团、默林娱乐集团、环球影视娱乐集团位列前三,中国的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集团和长隆集团则分别位列第四至六位。
2017年游客量方面,除了迪士尼的游客量达到惊人的1.5亿外,其他主题乐园集团的游客量均在1亿人以下,其中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集团和长隆集团的游客量分别为4288万人、3849.5万人和3103.1万人。
不过,与全球前10位其他主题乐园集团相比,中国的主题乐园三巨头在游客增速上显然占有优势。
前10位的主题乐园集团2017年游客同比增长方面,只有中国的主题乐园三巨头超过10%,其余主题乐园集团均低于10%,还有两家出现游客数量负增长的情况,而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集团和长隆集团的游客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3%、22%和13%。
游客数量的增长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公司业绩表现上。已上市的华侨城A与华强方特在2016年与2017年均实现了连续两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
七成主题乐园亏损
捆绑地产受限
与国内主题乐园巨头形势大好相比,大量主题乐园仍未实现盈利。数据显示,目前国内70%的主题乐园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仅10%的主题乐园实现盈利。
中信建投研报分析,我国主题乐园虽然游客数量可观,但是盈利水平却远远不如国外主题公园,相比之下,我国主题乐园大多依赖门票收入,盈利模式普遍单一,购物和衍生品消费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认为,目前中国主题公园的门票占总收入的70%,其他消费只占30%。国外主题公园,特别是迪士尼这种大牌公园是反过来的,六成是二次消费,三成是门票。此外,一些政府与企业在投资和引进主题公园项目的过程中不太理性,盲目投资和引进的情况目前还很严重,导致出现了每100公里或者50公里就有一个主题公园的现象。
此前,由于项目投入资金巨大、回款周期较长等原因,国内不少主题乐园项目都与地产项目进行捆绑开发,地产项目成为主题乐园的短期利润主要来源。
不过,为防范“假公园真地产”项目,主题乐园与房地产项目捆绑的开发模式已经受到严格限制。今年4月,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主题公园周边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得与主题公园捆绑供地、捆绑审批。
传统中国元素IP受追捧
在二次消费尚未形成,而主题乐园与地产项目捆绑开发模式受限情况下,国内主题乐园亟需找到突围的新路径。
不少主题乐园巨头此前已尝试的中国元素知识产权(IP)项目,近来逐渐受到更多主题乐园企业的追捧。前有华侨城的锦绣中华与民俗村,后有宋城演艺打造的经典“宋城”和“千古情”品牌。
林焕杰认为,近30年来中国文旅及主题公园投资商急功近利,国外的东西能抄就抄,能拿就拿,失去了打造自己文化IP的激情和积极性。未来两三年,中国文化元素IP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因为要在国外主题乐园大举进入国内之时,吸引国外游客,保持竞争力,必须把中国文化打造好。
不过,传统文化IP项目的成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文化内涵以外,科技实力也是主题乐园运营成败的核心因素。
例如《千里江山图》项目,就拥有独特的悬挂式动感座椅与超高分辨率巨型球幕。游玩时,游客可双脚悬空乘坐悬挂式动感座椅,进入直径达22米的180°半球形全包围银幕,仿佛置身广袤天地间。
这样的精彩体验背后,是华强方特三千多人的创意院、研究院和设计院团队,共同承担公司科技产业的研发与设计工作,深入挖掘文化内容,创新项目表现形式,开发技术设备并对园区进行包装。
华强方特高级副总裁丁亮表示:“创研产销一体化产业链的形成使得我们能用高科技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了主题乐园的叙事语法问题,这些语法由一系列技术做底层支撑。只有拥有了这些语法,艺术家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塑造角色,构建世界观和讲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