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加速“瘦身”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李良 2017-11-28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净资本约束下已然规模大幅缩水的基金子公司,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残酷洗牌季: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日前出炉,不仅消除了导致基金子公司此前急速膨胀的政策红利,还将令基金子公司现有的业务再度经历一次新的“瘦身”。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为7.95万亿元,这较去年同期的巅峰约11万亿元缩水了近三成。而随着资管新规的发布,这个“瘦身”的过程有可能加速。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还是对资管产品杠杆分级的严格要求,以及禁止多只资管产品投资于单一融资项目的变相违规等诸多新规,都将倒逼基金子公司减少目前的业务规模,转而寻找新的业务方向。而这个转型的过程,势必非常艰难而且残酷。

政策红利消失

从零起步,到膨胀至约11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基金子公司不过用了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这种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次“政策红利”,即在信托公司开展通道业务受到监管约束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快速“补位”,承接了大量信托公司未能开展的通道业务,一口气发展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庞然大物。

但在此次资管新规正式出台之后,基金子公司一度受益无穷的政策红利彻底消失。新规的总体思路是: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做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意味着,靠监管套利来获取发展空间将成为历史,基金子公司不再享有红利溢价。与此同时,新规同时明确,将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这对于通道业务一度占比近八成的基金子公司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政策红利秒变为政策高压,其发展前景骤然黯淡。

上海某基金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此前的净资本约束已经让很多基金子公司意识到通道业务的不可持续,但资管新规的要求更进一步,彻底终结了基金子公司重度依赖通道业务发展的路径,这势必倒逼基金子公司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但在监管日趋严厉和公平的趋势下,基金子公司不再具备优势,行业更残酷的洗牌在所难免。

艰难的“洗牌季”

业内人士认为,在资管新规下,此前过度膨胀的基金子公司,必然会迎来一次快速的“瘦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业会经历一次较大的洗牌,少数实力雄厚且管理规范的基金子公司将笑到最后。

事实上,在净资本约束规定出台后,基金子公司之间已经悄然进行了洗牌。记者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中发现,在今年三季度末,许多此前排名靠前的基金子公司,其规模都出现了大幅缩水。某此前一度资产管理规模逼近万亿元的基金子公司,如今规模已大幅跌落至两千多亿元。数据同时显示,目前,排名靠前的基金子公司基本上都属于银行系基金公司旗下,但此次资管新规对银行的业务同样有严格约束,这有可能冲击这类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发展。

一些基金子公司也在探寻转型之路。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公司此前一直在谋求加大主动管理产品的配置,尽量淡出通道业务。但资管新规出炉后,这些转型的探索也会受到影响,公司仍需要进一步观察。(本系列完)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