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资管立新规只是起点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罗克关 2017-11-20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组建还不到10天,首个涉及一行三会的重磅文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就对外公布。由于这份文件关系到未来整个资产管理业界的格局与生态,市场各方对此都予以高度关注。

根据安排,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16日。这也意味着,正式文件的出台将指日可待。

纵观整份文件,其对当下横亘在多个金融行业之间的资产管理行业有着清醒且清晰的认识。央行用数据勾勒的全貌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7.5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的规模分别为9.2万亿元、10.2万亿元、17.6万亿元、16.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

以上合计超过100万亿的市场空间,可以说大部分都是过去3~5年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其膨胀速度之快、市场交错之复杂,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随着规模的扩张,资产管理行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毫不夸张地说,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完美印证了著名的《拉德克里夫报告》在1959年所提出预言——未来真正影响经济运行的,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货币信贷,还包括金融体系中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拉德克里夫报告》的结论是,未来货币当局所需要控制的不仅仅是货币供给,还包括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一闪而过,这个预言在当下一语成谶。

从整份《指导意见》和央行同时发布的答记者问中不难看出,资产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固然显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财富得以快速积累,但整个行业的惯性也在酝酿一种自我膨胀的洪荒之力。所谓资产管理,字面上理解是对居民富余金融资产所提供的管理服务,但其本质则是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在快速扩大。

当前资产管理行业的体量之大,已使得现有的标准化金融产品无力承载。央行的答记者问也再次重申了此前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过的问题——“部分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主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具有期限、流动性和信用转换功能,形成影子银行特征。这类产品透明度较低、流动性较弱,规避了资本约束等监管要求,部分投向限制性领域,大多未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问题是,市场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未来该怎么办?《指导意见》的下发正是直面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未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市场关于《指导意见》中相关条款的讨论和争辩必将此起彼伏。哪些是可以操作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哪些是必须坚持的?这些问题将牵动市场各方的神经。

但正如央行在答记者问中说的那样,《指导意见》的目标是对资产管理行业予以规范并促进发展,而不是否定整个行业。这也意味着,想要容纳一个健康而且有积极作用的资产管理行业,只靠行业的自我约束还远远不够。因为行业的约束只是对无序膨胀带来风险的一种应对,未来的发展则需要行业内外两方面的合力去促成。未来整个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如何才能匹配这个行业发展而提出的要求,这将是有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