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走到了一个重要节点。以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大资管新规”)为标志,从银行资管的负债侧发端,一场防范风险、有序规范的行动徐徐揭幕。
中国资管市场的这轮革新众望所归。但同时,要化解旧弊流俗,也绝非易事。刚性兑付如何“打破”?通道业务如何“去”?产品杠杆如何“降”?非标产品的期限错配如何纠正?对资管市场而言,这轮革新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智慧而审慎的抉择。
难以“看穿”的资管市场
资管市场有多复杂,看看它的规模和结构就可知一二。
根据今年7月发布的《2016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及此后华泰证券沈娟等人的研究,截至2016年末,中国资管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10万亿元。
其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逾29万亿元,占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在各类机构中占比最高;信托业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占比17%;保险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占比13%;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合计资管规模近52万亿元,占比约44%。
更加复杂的是,不少资产管理业务的资金背后互相联通,业务层层分发转包。有些产品在多个行业的机构间腾挪辗转,层层嵌套,再辅之以杠杆等,形成了复杂的“链式”关系。
以服务银行资金“出表”为目的的通道业务,是资管资金流转的一个重要通道。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和草根调研估算,截至去年末,信托业、券商资管和基金公司专户及子公司等业务中的通道业务规模约10万亿至12万亿元。而通道机构的费率仅有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可谓“收益薄、风险高”之业务典型。
定制的资管产品和结构化产品,也是不少资管资金在行业间或机构间流转、膨胀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后者,在资产价格波动较大时往往成为市场的薄弱环节。其已成为大资管新政的剑锋所指。
此外,大型银行近年来迅速扩增资管规模,大量区域性中小银行纷纷在近年进入资管市场,成为资管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一家农商行的投资负责人预计,过去3年仅各地农商行的投资规模就翻了两倍,净增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资金遍布于银行间市场、公募产品、各机构定制产品等处。
收益率:资管市场的竞争焦点
资管市场近年来的增长趋势一直比较明显,加上各类回避监管的“金融创新”频出,其中的风险值得警惕。
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的资管资深人士坦言,对当下资管业务的弊端看得很清楚,“我们很早就在谋划进行调整,但单独实施难度确实很大。”
实际上,在大资管新规推出前,银行资管业务的格局已经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理财规模基数庞大,超高速增长不可持续;理财产品严重同质化,负债成本上升;净息差不断收窄;高收益资产获取难度不断增大等。
但该人士也承认,少数几家银行机构根本无力主动改变这种局面。“谁先动谁就失去客户,哪家机构也无法承受这样的经营压力。”
也有一些资深资管人士认为,从更深层次看,资管市场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弯道超车”业务和通道产品,相当程度上也是传统金融机构为了应对前几年万能险产品和“互联网宝类”产品的市场冲击所致。“当时,有些激进的小保险机构以高收益率产品来收揽市场资金,部分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号称‘保本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大规模销售。这些都直接分流了银行的储蓄资金,也冲击了银行体系最为关键的负债侧业务。”
而表内受到各项规则“束缚”的银行,逐步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来提高产品的收益,通过通道业务来提升投资杠杆,通过资金池来平滑各类产品的收益。这些操作恰恰成为大资管新规的主要监管方向。
回归本源进行时
市场更关注的是,未来资管业务如何回归本源。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