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 隐形冠军浮出水面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王亚宏 2018-02-03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现在每天出门如果身上没带个可以联网的设备,会像之前没拿钱包那样让人觉得惴惴不安——当然,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钱包也快成老古董了。从诺基亚到苹果,一代代移动设备生产商站上风口,在竞争中打得头破血流,但有一家公司却始终闷声发大财,这家公司就是高通。

从3G通吃到5G

在很多移动设备的背后,都有高通的影子。这家创立于1985年的美国公司向全球多家制造商提供技术使用授权,从3G时代到即将全面铺开的5G时代,其客户覆盖了大多数电信设备和消费电子设备的品牌。

就像很多硅谷公司成立之初都有一段艰苦的“车库传奇”一样,高通也是从成立之初七个人的小公司发展起来的。高通的第一个办公室也是在一家比萨饼店楼上租的房间。虽然条件简陋,但高通从一开始就不缺技术高手,其最早的创始人艾文·雅各布等都是通信领域知名的教授,其中艾文·雅各布编写的一本关于数字通信教材《通信工程原理》,至今依然是通信业教父级参考书籍。

高通最初的业务是为无线通讯业提供项目研究、开发服务,同时还涉足有限的产品制造。早期的成功使得公司更加勇于创新,向传统的无线技术标准发起挑战,从那时起高通就一直是一家技术导向性的企业。

在上世纪90年代手机迅速普及的时代,主打CDMA技术的高通不但生产芯片,还自己生产手机。但后来发现,很多手机生产企业担心高通会优先将最好的芯片留给自己的产品,而不是给外部厂商。

面对客户的担心,高通算了一笔账,发现其主要的利润来源是专利授权和芯片,直接制造手机的利润并不高,而且可能随着竞争激烈成为“红海”。于是,2000年该公司果断转行,将手机制造业务卖给日本的京瓷公司,将网络设备生产业务卖给瑞典的爱立信。

这一转型最直观的成果是时至今日,无论曾沉迷于硬件业务的京瓷还是爱立信都已衰落,而高通在5G时代仍然活得很滋润。

改变业界形态

卖掉移动终端和网络业务后,让高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逐渐“深潜”,虽然终端用户并不直接接触高通,但他们的设备却都离不开这家公司。

甩掉终端制造后的高通专注于技术研发专利授权,甚至将芯片的生产也都外包出去。这样一来反而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因为终端生产商只要用高通的芯片就要买芯片和支付专利费,设备商建基站如果使用高通专利的话也必须付费。

除了专利外,高通还用另一种方式牢牢将生产商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近年来越来越流行,不过早在30年前高通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高通开启的全新商业模式使系统设备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不必自行研发,也不必集成自己的芯片和软件解决方案,就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完成产品上市。正因为有了高通的这套解决方案,使系统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的生产门槛大大降低,理论上讲,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只要有资本,按照高通的解决方案就能制造出移动设备来。

高通的这套方案将自己打造成全球领先的高科技通信企业和全球最大的移动芯片供应商,使得全球各大移动终端设备生产商都变成其客户,也带来了手机领域“群雄争霸”的时代,改变了业界的形态。而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也许你从没有见过高通的产品,但是每天都在付钱给这家公司,无论用的是3G还是5G。

“高通税”成为焦点

围绕移动通信展开的专利是高通的核心资产,这些年来高通投入超过440亿美元的巨资用于研发,获得的成果是在全球申请和拥有的专利超过13万项。凭借这些专利高通每年收取巨额的授权费,而业界则将这笔绕不开的费用称作“高通税”。

高通自然是希望将这笔“税”收到地老天荒,为此不断垒高“专利墙”。除了加大研发力度外,收购也成为手握重金后的一个选项。

总部位于荷兰的芯片提供商恩智浦就是高通盯上的猎物。恩智浦的芯片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在汽车制造商制造计算能力更强的汽车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之际,高通试图通过收购恩智浦成为汽车用芯片供应商之一。高通为拿下恩智浦开出了高达390亿美元的报价,这笔收购1月中旬得到了欧盟反垄断机构的放行。此前该机构担心该交易有可能导致半导体行业产品价格提高、选择范围减少和削弱创新,而高通通过承诺保证竞争对手的产品仍能与恩智浦的产品兼容缓解这些担忧。

大手笔的收购让习惯当“隐形冠军”的高通浮出水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忙着收购别人的高通也成为收购目标,进一步提升其关注度。

科技巨头博通去年年底提出以上千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高通,但高通董事会拒绝了博通提出的每股70美元的报价,理由是博通低估了高通的业务,并带来“显著的监管不确定性”。而被拒绝后博通并没有放弃,而是将这笔1300亿美元的要约变成敌意收购,誓言要赢得这笔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而作为防守方的高通1月下旬在向股东发布的一封信中称,博通公司的恶意收购存在监管程序问题,将不会给公司带来长期价值,高通呼吁股东对博通收购进行集体抵制。

无论这笔收购是否成功,高通继续躲在水下“闷声发大财”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