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兑付风险频发 市场化“排雷”引关注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苹苹 2018-05-24 07:32:1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频繁出现的信托兑付风险事件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信托业相继发生了中融信托云南国资项目、中江信托浙江同城项目,以及英大信托、山西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的多个信托计划出现逾期或违约事件。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前几年部分企业利用高杠杆快速扩张,在当前融资渠道收窄的大环境下,这些企业流动性出现问题或危机,使得信托兑付风险事件相对往年多发。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信托惯用的刚性兑付已不再被允许,如何用市场化手段来化解风险甚至防止风险的发生,成为信托行业应重视的问题。

信托到期压力增大

“在严监管和去杠杆的背景下,表外融资正逐渐收紧,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收窄,融资需求的供求失衡将进一步加大,部分企业出现现金流风险的可能也在增加。”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对记者表示。

信托专家、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陈赤认为,近期发生的信托违约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企业前几年利用高杠杆扩张业务。在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风控条件不断提高,这使得企业前期债务到期时出现现金流问题,最终导致违约事件发生。

尽管今年以来出现的信托兑付风险事件大多得到了妥善解决,但其发生频率之高,仍让不少行业人士警觉。北方某信托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2018年信托业的兑付压力不小,尤其是下半年兑付压力更值得关注。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各类信托计划的到期规模总计分别为12132亿元和16365亿元。从6月至12月,未来到期的信托规模将达40968亿元,规模可谓相当巨大。

前述信托业内人士分析,鉴于到期数量较大,今年信托业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大于去年。他认为,由于此前部分信托公司业务扩张比较迅猛,风控措施或存在漏洞,因此今年下半年尤其需要关注此前大规模发行的房地产信托计划的兑付风险。

不良风险仍可控

从表面上看,信托业的兑付风险似乎在上升,但就整体而言,行业内部人士认为风险仍可控,投资者无需“闻信托而色变”。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信托行业风险项目规模为1314.34亿元,较2016年末的1175.39亿元增长11.82%,较2017年三季度末的1392.41亿元环比下降5.61%;全行业不良率水平为0.5%,较2016年末的0.58%下降了0.08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在管理信托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的背景下,信托全行业的不良率水平在持续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落地的资管新规对于刚性兑付严令禁止。因此,多位信托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风险事件的处置,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相对市场化的处置手段予以应对。“当前处理兑付风险的方式,如果融资方不配合,信托公司往往会选择进行诉讼应对。”某大型信托公司人士表示。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融资方能积极主动配合,信托公司一般会协助融资方进行再融资或进行债务重组,帮助恢复其偿债能力,同时化解自身信托产品的风险。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希望作为行业自救及互助“安全垫”的信托业保障基金能在化解信托风险事件中起到更大作用。多位信托业内人士认为,信托业保障基金可谓行业风险处置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目前出现兑付风险时,信托公司几乎都未选择使用该基金的救济。如何在不违反资管新规的前提下,信托业保障基金在部分信托计划出现风险时提供短期的流动性支持,以帮助化解风险事件,或是行业未来值得探讨的话题。

不过,在陈赤看来,除了提高化解风险和处置风险的能力,在打破刚兑的前提下,信托公司更需做好对所投项目的投后管理。在开展新业务时,可持续提高门槛,增强风控措施,从源头上防止可能产生的违约风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