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裴晨汐
“严监管”是2017年银行业的关键词。2017年初,银监会以雷霆之势,数个月内,密集下发《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即5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8个文件,拉开了银行系统今年强监管的“风控大年”。
2017年以来,在监管套利等行为遭严查整治之下,银行表外回流明显;同业、理财业务正走向规范。业内人士预计,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农、中小微、创新创业,以及支持居民消费升级的产业将成为明年信贷投放重点。
银行业迎全面风控
接受记者采访的银行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士均表示,2017年无疑是强监管之年,也是银行业全面风控来袭之年。
证券时报记者对银监会官网行政罚单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一年里,无论是罚单数量、罚没金额,都同比往年增逾数倍。在被罚的主体中,除了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还有不少外资行,可见力度之大、涵盖面之广。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院董希淼将今年的监管政策总结为“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2017年的监管特点主要表现在力度大、政策多,并且具有系统性、延续性和持续性。”董希淼表示,“一个中心”是指监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的基本举措;“两个基本点”则指监管部门坚决整治银行业违法违规和违法套利行为以及监管对于自身短板的弥补。
华泰证券金融业沈娟研究团队则表示,银行监管组合拳打向了三大领域:对于信贷业务,加快解决不良贷款,减少资产腾挪;对于银行交叉金融业务,要使跨行业、跨市场资金流动始终能够“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对于非银机构交叉金融业务,提高了银行委外业务内部管理和规范操作要求。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金融监管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可能是对信用风险的防范,比如信贷或债券的信用违约,在过去一两年,银行的不良率上升,可能主要是集中在信用风险上;但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的扩大,同业业务扩张,货币政策环境发生变化,由相对宽松到趋于稳健的背景下,汇率机制不断开放,带来汇率、利率波动性比较大等多因素叠加,导致了当前乃至下一阶段,市场风险表现突出;与之对应的,由于负债和资产的期限错配、加杠杆等因素带来流动性风险也在上升;甚至一些操作性的风险,比如员工内部管理的不善,这些风险也都在增加。
“这些风险的增加,在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中有直观的体现。”温彬认为,这也要求金融机构要有全面风控意识,包括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规范,甚至战略、声誉的风险,都应该加强管理和预防。
规模扩张
将转向规范增长
从今年年初银监会发布的53号文、7号文,到年末一行三会公布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并完成征求意见,对同业投资和理财投资实行穿透式监管、严控投向、降低杠杆,贯穿全年,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焦点。
监管依托行业而生,在监管重点领域,意味着行业规模在快速扩张下存有失序。今年7月,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表外业务余额253.52万亿元,同比提高12.04%,表内外规模五五开。这部分资金是券商资管扩张的重要来源,银行委外业务占到基金业资金来源近七成。强监管之下,效应正传导到市场,同业理财规模缩减。今年11月,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表外流回表内明显,与此同时,下半年以来,银行资本“频繁补血”,多家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来补充资本金,比如用经营利润来实现内涵式增长,或通过发行优先股、可转债等进行外延资本补充,实现回表后的平稳过渡。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已经截止,在行业内看来,明年可能会有更明确意见出台,但总的方向和原则应该是不会变化的。至于过渡期,最终是当前预留的一年半,还是会略微再延长,值得后续观察。
对于今后银行具体业务的开展,温彬建议,对于存量,要保持平稳过渡,为避免到期后没有资金对接,或出现违约事件。当前,在产品开发上,未来应该增加净值型的产品;合理安排一些非标类的业务,比如未到期的表外业务;对于增量,应该按照总的监管原则,积极提升客户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向客户进行产品介绍、意识培育。一旦新规落地、过渡期结束、刚兑打破,银行业务也可以按新监管要求过渡到更加合理和规范的方向。
今年的监管在剑指同业、委外等业务及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同时,针对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外资银行持股比例限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银行股东治理、股权规范同样引起重视。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认为,银监会正在通过渐进式、差异化的监管逻辑,在政策加码的同时给金融机构留下业务调整的时间和空间,也透露出积极稳妥推进的政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