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A股蓝筹指数和上证综指的估值表现看,A股市场正迈向成熟。与此同时,A股市场仍存在不成熟的估值悖论现象,典型例子就是次新股上市之初的爆炒。
我们先以两年周期为限,统计次新股上市后的整体表现,90%以上的次新股都呈现冲高回落态势,上市之初投资次新股的投资者多数损失惨重。这个现象很难用估值来解释,只能通过行为金融学来解释。例如,有两个投资选项,第一个选项是100%概率损失1000元,第二个选项是90%概率损失2000元,但有10%概率会盈利。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前者损失预期小于后者,显然前者选择更优,然后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该行为金融学例子很好诠释了部分投资者热衷炒作次新股的心理诱因。
目前,行为金融学已广泛运用于股市投资中,去年芝加哥大学教授查德·塞勒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上述投资者博弈概率的心理因素,当投资者普遍相信筹码分布概率较股票估值更能影响股价时,其对股票流通数量和投资者背景等交易信息的研究程度就会远高于股票估值等基本面因素。这不仅能够解释次新股爆炒现象,也能解释题材股爆炒现象。
再以近期次新股的表现为例,工业富联上市之初股价收获3个涨停板,估值是35倍PE,宁德时代上市之初股价收获8个涨停板,估值是87倍PE,显然涨幅无法用估值衡量。但比较两者流通股数,工业富联流通股数是11.18亿股,宁德时代流通股数是2.172亿股,就可以发现行为金融学对次新股上市之初的影响远大于估值。
了解行为金融学对股市的影响,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克服人性的弱点。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当看到次新股连续涨停或题材股被爆炒之际,就不会再以羡慕的眼光看待,因为这可能仅是趋势投资者的“自弹自唱”行为。而当普通投资者在了解行为金融学之前,一些投资者可能就因为博弈10%的盈利概率,结果却遭遇了90%的市值损失。
当前A股蓝筹指数估值已是全球市场谷值,且上证综指估值已接近12倍PE,大概率是历史价值机遇期。了解行为金融学对股市的影响,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各类股票投机陷阱,将宝贵的资金配置在有现金回报支撑的蓝筹指数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