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指数投资先驱,华夏基金指数产品线的丰富程度、指数产品业绩表现以及指数投资的研究能力均在行业前列。华夏基金凭借优异的被动投资管理能力,继2017年荣膺“被动投资金牛基金公司”之后,2018年再获殊荣。华夏基金量化投委会主任委员、数量投资部董事总经理、行政负责人张弘弢表示,中国指数投资面临空前机遇。随着国内市场机构化程度加深,中国也会迎来自己的指数投资巨头。
指数投资面临机遇
张弘弢认为不管是从市场结构层面、宏观经济层面还是投资业绩层面,投资指数基金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中国的指数投资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未来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从市场结构来看,2018年6月开始,MSCI正式纳入中国A股,境外资金持续北上,伴随着国内养老金、FOF基金等长期配置型资金的逐步入市,机构投资者正逐步成为市场的主要配置力量,股市的价值发现功能在不断提升,指数作为“经济晴雨表”功能也在强化。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存在较强的韧性和活力,有望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同时目前市场估值水平已接近历史低位,长期投资指数基金有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从投资业绩来看,当前境内股票数量众多,市场日趋成熟,主动基金基于基本面选股难度越来越大,同时相比于指数基金而言主动基金的成本高,长期来看这部分成本拖累将显著影响基金业绩,因而主动基金能够持续获得阿尔法收益的难度越来越大。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主动基金能够战胜对应业绩基准的概率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概率逐步降低,因此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主动型基金投资者配置,呈现出主动型基金规模持续净流出,被动型基金持续净流入的情况。
张弘弢认为,指数投资需相关制度跟进。长期来看,指数的表现应该体现宏观经济的衍变,指数的涨跌及行业配置应该与宏观经济的增减和产业构成相匹配,进而发挥“经济晴雨表”的功能,然而国内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指数发挥其代表性。一方面,大量代表“新经济”的企业由于上市制度或监管等因素选择在境外上市,据统计,中国企业在A股上市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60%,因而国内的指数很难代表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各个行业的证券化程度差别较大,并没有充分达到市场化竞争,因此A股市场的行业分布与宏观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也影响了指数的表征性。因此,一方面内地通过“陆股通”、CDR等机制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将好的公司留在A股,另一方面提升内地股票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完善退市制度,做到“有进有出”,这些条件的完善将很大程度促进内地指数投资的发展。
将迎来行业巨头
张弘弢介绍,从数据来看,美国市场指数基金发展最为迅速的时间是在2008年以后,此后被动投资特别是ETF在公募基金的份额从12%迅速增长到了27%左右,总规模从5300亿美元增长至3.4万亿美元,被动投资领域的龙头公司贝莱德和领航的规模也在此期间快速扩张。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市场对主动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和高费率产生了较大的质疑,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部分主动管理人并没有充分分散风险,获得相比指数更好的超额收益,此后明显出现了主动基金的投资者向被动投资迁移,进而提升了被动投资产品的规模。目前国内市场有效性依然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市场受情绪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专业、理性的投资者确实能够获得一些超额收益,因此从历史来看国内主动基金相比指数的超额收益较为显著,投资者自然会选择业绩更好的主动基金。但是展望未来,随着投资者更加理性,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市场有效性加强,选股难度增加,主动基金获得超额收益难度将越来越大,低成本、高效率的被动投资有望逐步脱颖而出,进而可以推动一些长期耕耘被动投资的基金公司规模迅速发展壮大。
张弘弢认为,一个公司要做好指数投资,需要有先进的系统、严密的流程以及精细化的管理能力,同时要能够深层次的挖掘市场需求并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同时,未来的指数投资并非简单地向市场提供ETF或LOF等工具,而是应该从客户需求出发,基于指数产品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可以借鉴贝莱德、领航等巨头的成功经验。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做好指数投资。张弘弢表示,“未来华夏基金还会和中国市场共同成长,持续优化完善指数产品布局,同时探索更加丰富的客户服务方案,希望可以更好地引导中国指数化业务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