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券市场发生数起违约事件。上证报记者日前获取的权威数据显示,相较于公司信用类债券总体规模,违约事件仅为尾部的极端个案。
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32万亿元,违约率为0.2%(总违约规模/总发行规模),扣除已经延期兑付或重整完毕的债务融资工具,违约率为0.15%(正在处置中违约规模/总发行规模)。
业内专家表示,违约个案不改债市稳定大局。随着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中国债市将依然运行稳健,风险总体可控,并将在改革创新中继续健康发展。
记者获悉,下一步无论是行业自律组织,还是市场参与者,都将积极探索完善风险化解处置路径,债券市场后续管理也将更为系统化、专业化,相关的制度建设正在推进之中。
违约事件系个案 债市整体风险可控
在经历高速发展、快速扩张的10年后,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已经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提供标准化直接融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遇到宏观经济波动和金融深化改革,个别经营管理不佳的企业出现偿付风险就难以避免。
梳理今年以来的违约案例,共性原因显而易见,美联储缩表和加息等宏观不确定性因素较强,加之在经济去杠杆的背景下,个别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过度投资等原因致使资金链紧张,融资渠道收紧,再融资压力进一步增大,进而发生实质性违约。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我国信用债违约个案相对于市场总量而言很少,与美国等成熟市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已有的个案正在进行妥善处理。违约是市场的常见现象,允许部分行业和个体违约,符合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导向,有助于以短期阵痛换取经济中长期转型发展。
“当下的监管层对债券违约的态度是疏导而非严防死守,这有助于在避免风险过度积累的同时,留给市场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可能出现的违约,从而建立合理的风险定价体系。”连平说,个别违约事件的风险释放有助于促进债市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更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从金融资源供给侧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客观地讲,年初以来的违约案例并不多,新增的违约主体家数远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
张旭进一步称,与2016年的违约情况相比,今年以来的违约情形有一些不同:首先,导致违约的主要因素不同。2016年主要是由于经济下行的客观背景以及个别发行人的主观偿债意识淡薄所致,近期违约更多地是由于信用收缩所致;其次,市场对于违约的预期不同。2016年市场对于违约风险的认识并不充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刚兑预期,而近期从违约债券违约前的中债隐含评级来看,市场已对其违约做出了充分的预期。
“预计相关企业的违约不会对信用债市场造成过于显著的影响。”张旭认为。
探索完善风险化解处置路径
目前,随着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以及交易商协会(简称“协会”)风险处置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虽然出现了个别信用风险事件,但市场整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据悉,协会组织会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完善风险化解处置路径。目前,协会内部已经形成前后端、一二级市场紧密配合联动的风险事件处置机制;建立了大数据风险监测分析机制,通过量化分析模型对债券发行人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