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唯利润论”可以休矣

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作者:梅双 2017-11-04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刚刚过去的10月,新发审委完成了“首秀”,“审核从严”是这场秀的主题词。IPO发审通过率降低牵动资本市场的心,也给了IPO企业更多提醒。从近期发审内容来看,净利润规模等并非是审核的唯一标准,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和规范运作等都是关注的重点。

审核的严格从通过率可见一斑。统计数据显示,新发审委自10月17日正式履职以来,截至10月31日,新发审委审核25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6家被否,3家暂缓表决,16家获得通过,通过率仅为64%。而从年初截至9月30日,上一届发审委审核405家公司首发申请,328家获得通过,16家暂缓表决,8家取消审核,53家未通过,IPO审核通过率为80.99%。

此外,审核内容的外延在扩大。从发审会询问的问题看,今年以来,被否的企业询问问题主要集中在财务与会计、持续盈利能力和规范运作三方面。其中,财务与会计方面以财务状况异常,或真实性存疑为主;持续盈利能力方面,发审会更看重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规范运作方面,则主要关注关联方资金占用,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海关监管等法律法规,涉嫌商业贿赂,以及其他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等问题。

从审核询问的问题看,发审委对每一家上会企业的问询问题都在4-5个大类,其中还包含不少相关问题。发审委和发行人一问一答式的问询,多则十四五个,少则七八个。可见,发审委对上会企业细节问题十分重视。

以上会企业普天铁心为例,发审委委员详细询问了4大类15个问题,涉及问题有:企业多次大额资金通过往来单位获取银行贷款、为客户获取银行贷款、开具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公司销售下降、研发优势减弱、募投项目合理性受质疑;企业存货大幅增加、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IPO前夕增资股东与客户、供应商存关联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净利润不是审核的唯一标准。IPO审核时有一个3000万元净利润的隐形门槛,上会企业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往往不予以通过,但发审委不再“唯利润论”,年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有成功过会的,年净利润数亿的也有被否的案例。

从审核结果来看,上会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及会计基础的规范性存疑,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异常,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关联交易及关联关系存疑,申请文件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性存疑等都有可能被否决。而这些往往是上市公司容易忽略,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上会企业而言,发审委的考察更加多元化,反馈意见更为细化。发行人财务指标的好与坏只是考察的一个方面,通过专业性的考察,判断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才是最终目标。如此看来,IPO从严审核实际上是给了创新型中小企业更多的包容,也让那些圈钱的发行人无处遁形,有助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今年以来,新股发行审核动作频频,监管部门改革发审制度,提高发审效率,同时加大发审监管力度。监管部门一直强调,要按照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工作要求,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坚持问题导向,完善IPO现场检查等工作机制,依法严格审核、严格监管,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防止企业带病上市。

当A股IPO审核速度驶入“快车道”乃至成为常态化后,加强监管是大势所趋。从严审核是保证优质公司上市的基础,能让不符合标准的企业知难而退。不“唯利润论”则能将那些“为了上市粉饰业绩,试图蒙混过关,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的企业打回原形。同时,上市公司更应明白,净利润规模不是判断企业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规范运作完善公司治理等都是必修的功课。需知上市公司不“唯利润论”才能引导价值投资的方向,为资本市场发展不断提供源头活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