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笔者认为,概括地讲,《指导意见》就是为资管业务的规范发展设置了统一的强大的防火墙,是在落实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工作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和市场导向的四大原则。对于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来说,《指导意见》为其设定了合乎市场发展阶段的监管指标、杠杆水平,就是将其纳入了预设发展轨道。这个预设发展轨道就是要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各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统筹政策力度和节奏,防止叠加共振,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比如在今年第三季度,央行就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明确同业存单的期限不超过1年,做好将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的准备工作,并研究探索将绿色信贷纳入MPA 评估体系。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也对各自分管领域进行政策梳理和规范,为资管业务的大一统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1月8日,新华社发布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的消息。会议讨论通过了金稳会近期工作要点,“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提高统筹防范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位列其中。
10天之后,涉及百万亿元的资管业务新规即对外发布并公开征求意见。资管业务新规着重解决了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对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界定。新规的目的是要让资管业务更好的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
资管业务新规将债券、股票等金融市场的发展纳入了预设轨道。这个发展轨道就是要确保股债市场的平稳运行,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控制资管产品的杠杆水平。资管产品杠杆类别的界定以及各类别负债比例上限的确定,也为金融机构开发类似产品提供了具体的监管指标,对于市场的规范发展是有利的。
在《指导意见》发布后,有一些声音称新规会导致万亿元资金撤离等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出现,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市场存在“硬着陆”风险。但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规充分考虑了存量资管产品的存续期、市场规模,同时兼顾增量资管产品的合理发行,使资管业务按照《指导意见》平稳过渡,有序规范。
更多的理性市场分析人士则认为,《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充分考虑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另外,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到2019年6月30日,给市场留出了较长的调整时间,确保平稳过渡。因此,市场担忧的“硬着陆”风险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然而,《指导意见》必然会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格局、未来的盈利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控的。因为在前期各金融监管部门的治理整顿之后,金融机构在资管业务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整改,也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对于《指导意见》的落地生根是有积极作用的。
对于股市和债市来说,资管业务新规对它们的影响则是比较具体的。比如《指导意见》第十六条提出,金融机构应当控制资产管理产品所投资资产的集中度。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投资债券和股市的比例会有一定的限制。但这些规定对市场的稳定规范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对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完全可控的。
最后,笔者认为,《指导意见》其实就是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的“环保法”,是对金融市场生态环境的集中整治。因此,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来看,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对实体经济、金融机构、投资者都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