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家房企上半年拍地支出近万亿元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张玉洁 2018-07-23 17:04:0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本报记者 张玉洁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房企拿地依然积极,仅统计招拍挂市场的权益拿地金额,50家房企合计拿地金额高达9675亿元,同比上涨5.4%。其中,拿地超过200亿元的房企就多达16家。

近期公布的各地土地市场信息显示,截至7月18日,全国热点城市土地市场继续成交集中,50个热点城市卖地超过2万亿元,同比上涨达35.3%。其中,50个城市中有25个城市是三、四线城市。

龙头企业拿地显著回升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碧桂园、万科、保利地产、龙湖地产和华润置地等公司权益拿地总价居于前列。碧桂园前6个月通过招拍挂市场拍得土地274块,权益规划建筑面积达到3288.9万平方米,权益拿地总价达到873.8亿元,拿地均价为2657元/平方米。碧桂园无论拿地数量、规划面积和拿地总价均位于榜首。中国恒大权益拿地金额位于第十,但公司拿地楼面价格仅为1925元/平方米,仅次于富力地产的1755元/平方米,下沉三、四线城市的趋势明显。目前平均拿地楼面均价最高的是恒隆地产,今年5月恒隆地产以107.3亿元总价竞得杭州百井坊地块,成交楼面价55285元/㎡,这也是恒隆地产上半年在土地市场的唯一一次出手。

近期多家地产公司公告显示,6月销售向好,部分房企拿地力度加大。万科A、保利地产等公司6月拿地项目数目和金额环比出现明显上涨。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5月以来,热点城市成交量有所恢复,环比出现明显上行。其中,一、二线城市房价基本平稳,三、四线城市价格上涨明显。在这种大趋势下,大量的中型标杆房企积极抢地,特别是从500亿冲刺1000亿,1000亿冲刺2000亿的第二梯队房企,成为了过去抢地的主流企业。做大依然是当下房企的主流选择,房企拼规模趋势加剧。

三、四线城市热度高

房地产调控重压之下,土地市场仍然火爆。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杭州、重庆和北京位列卖地出让金前三名。其中,杭州土地出让金收入达1987.3亿元,同比上涨149%,重庆上涨27%达943亿元,北京达到826亿元同比下降30%。除前述三城市外,郑州、济南、佛山、宁波、广州、天津、武汉、成都等13个城市卖地超过500亿元。

有地产行业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杭州土地出让金遥遥领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杭州省会和强二线城市的定位吸引了很多房企参与竞争;二是杭州棚改项目和棚改开工率均位于前列,驱动土地市场热度不退。

不过在一系列调控下,热点城市溢价率保持在10%左右,明显低于2015年-2017年平均30%的溢价率。

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今年以来热度不减,目前有45个三、四线城市卖地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佛山市、常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南通市等18个三、四线城市卖地收入超过20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不少房企面临较大资金压力,部分房地产企业对地块总价较高的地块相对谨慎。大量的房企进入三、四线城市拿地,推动了热点城市的土地销售额创历史同期纪录。

高周转缓解资金压力

截至7月22日,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目前已有58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公布了中期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预喜(预增、扭亏和略增)企业达到32家,预喜比例接近60%。整体来看,业绩下降或亏损的房企均为正处于转型或项目储备不足的中小型房企,主要业务是房地产的房企业绩均保持了正向增长。这显示出,土地和项目储备关乎房企业绩的可持续性。

张大伟表示,在调控持续加码的趋势下,房企拿地依然在加速过程中。拿地多,也推动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从各地楼市调控看,预计房企的资金压力仍将持续,这种情况下,发债等渠道还有可能继续收紧。对房企来说,2018年将是房企近4年来资金压力最大的一年。

川财证券指出,在高基数的背景下,今年6月销售额仍保持较高增长,超出市场预期。值得注意的是,4月后部分城市的预售证审批有所放松,很多城市都在稳步推货。在融资收紧的大环境下,房企到位资金高位回落,更多的房企通过加快周转速度、推货节奏,以兑现现金流,后续销售数据有望保持稳定。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