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冲刺规模请慎行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宏 2017-12-11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又到年末时分,金融行业到了一年最忙的时候。对公募基金等大型资管机构来说,有两件事是年末回避不了的话题,其一是产品业绩,其二是管理规模。

产品业绩前期着墨已经很多了,这次就重点说说基金规模的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资产管理机构注重起资产管理规模,而年末的规模又是所有规模数据中最关键的。所以,也就有了年末冲刺规模的做法。尤其是近几年,这一风气虽然屡屡遭遇监管机构劝诫,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竞争主体的增多,年末冲刺规模依然是愈演愈烈。

不夸张地说,业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年末冲刺规模的运作模式。

首先,公募机构冲刺规模的重点时点是12月的下半月,尤其是最后一周。这充分表明,年末冲刺规模就是一个时点性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粉饰(抬高)公募机构管理规模和排名。管理机构本身无意于通过年末冲刺来抬高长期管理规模。

其次,业内冲刺规模的主要工具是货币基金。业内机构选择货币基金作为工具,显然是有完备考虑的。一方面,货币基金存在刚性兑付,对客户而言有最高的信任度。另一方面,货币基金的日常投资管理难度较低,也比较适应管理规模的变化。

最后,年末冲刺规模必须给予销售机构一些激励手段。尤其是恰逢年关的紧张时点,公募基金显然要给予销售机构和客户较为优厚的销售佣金和奖励。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投资机构为了年末冲刺规模支付的销售成本也越来越高。

但回过头看,年末冲刺规模,对于行业、投资机构乃至客户都有不小的隐患。

于行业而言,年末冲刺规模这一行为扭曲了良性的投资文化,造成了行业内不必要的销售成本的支出,同时也助长了不正当竞争的风气。

尤其考虑到这一行为的普遍化后,最终结果是业内机构的管理排名没有影响,但普遍性地增加了销售费用的支出。这种典型的个体理性、群体非理性的行为确实有刹车的必要。

从投资机构角度考虑,年末冲刺规模导致的受托规模的剧烈变动,也为资产的日常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考验和风险。尤其是当年末年初叠加市场波动时,这一行为可能蕴含着未知的投资隐患。同时,年末销售费用的支出也必然挤占了机构在其他方面的正常投入,对行业的长期发展并不有利。

从客户角度看,即便是货币基金,其规模异常扩展也会导致不同客户群体之间的利益重新分割,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资管机构的信托责任及公平对待所有客户的承诺。

所以,年末冲刺规模这种事,请慎行。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