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邓雄鹰
一些金融机构在享受“爆款创新产品”带来的销量红利后,正在遭遇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壁垒”带来的连锁问题。
以保险业为例,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已就互联网保险问题至少发布过三次风险提示,最近一次直指近两年来风靡互联网的短期健康险。前不久,一家大型互联网平台销售的一款给父母孝顺金的产品也被质疑实为定期寿险、存在夸大宣传嫌疑,该产品目前已不在该平台销售列表中。
细究根本,在于互联网产品极简说明和病毒式营销带来的信息输出不充分,与消费者明明白白购物之间存在“信息壁垒”问题。例如,保额百万的短期健康险通过改良设计推动实现“小投入、大保障”,但这类产品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即不能实现“保证续保”。而短期健康险之所以被监管部门列入消费者风险提示名单,正是由于有消费者反映通过互联网购买的短期健康险产品到期后不予续保。中国银保监会提示消费者对此类产品要谨防宣传误导,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
保证续保条款是指,在前一保险期间届满后,投保人提出续保申请,保险公司必须按照约定费率和原条款继续承保的合同约定。对于非保证续保的产品,保险公司可能会出现停售、调整费率或推出替代的新产品等情况,届时保险消费者将会面临不能续保的风险。
2016年,“百万保额、百元保费”的短期健康险风靡网络之初,就有不少业内人士对相关产品能否实现“保证续保”提出过疑问,并明确提出了“短期健康险不能代替长期重疾险”的结论。但非专业人士在面对“最高600万保额,癌症无免赔,保住院和门诊,进口药报销”这样打动人心的宣传语时,如果不经提示,很少能像专业人士那样主动意识到未来可能存在“不能续保”的风险。
这种“信息壁垒”问题实际上是线下保险产品销售问题在线上的延展。保险产品由于涉及风险费率厘定、保障责任界定、责任免除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比其他大众化金融商品复杂得多。大量的保险术语、动辄数十页的保险合同令不少消费者直呼看不懂。
近年来保险产品瘦身明显。保险条款文字冗长,重点不突出,不通俗、不易懂等不便于消费者阅读理解的情况开始减少。尤其随着互联网渠道兴起,以往主要在线下销售的保险产品开始向线上迁移,并涌现了退货运费险、航班延误险等一些产品形态简单、叫好又叫座的互联网创新产品。有推出了保额百万短期健康险的公司负责人表示,设计初衷其实是希望通过小投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但是,传统信息壁垒被打破的同时,不能再造新的信息壁垒。产品形态简化不能成为销售误导的温床。尤其面对保险意识尚待培育的民众,保险公司和营销人员需要明明白白宣传,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不能语焉不详、语义不清。否则,此类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导问题不仅会引发消费者诟病、损害行业形象,也必将成为监管打击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