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3家险企的增资获得保监会批准,其中寿险公司9家、财险公司3家、再保险公司1家,这13家险企合计增资205亿元。
引人注意的是,获得增资的9家寿险公司中,有7家万能险保费呈现负增长,其中有4家下降超过六成,有3家下降幅度超过八成,最高的下降幅度可达95.6%。
5家增资151.2亿元
整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3家险企的增资获得保监会批准,增资额合计205亿元。其中,有5家险企的增资合计达151.2亿元,占据了增资额的七成以上。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长城人寿、幸福人寿、中邮人寿、人保再保险、大地财险、浙商财险、复星保德信、德华安顾、新华养老、中韩人寿、中荷人寿、平安健康分别增加了注册资本,增资额分别为50亿元、41.2亿元、20亿元、20亿元、20亿元、15亿元、13.621亿元、6亿元、5亿元、5亿元、4亿元、3亿元、2.5亿元。
引人注意的是,长城人寿的增资额最多,也颇具代表性。10月12日,保监会网站发布公告称,批准长城人寿增资50亿元,同意其注册资本变更为55.32亿元。这是长城人寿历史上最大规模一次增资。
2017年7月18日,长城人寿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发布增资公告,由原股东北京华融、北京金昊房地产、北京金融街投资、厦门华信元喜、中民投资本管理、北京金牛创新投资中心、北京金羊创新投资中心、北京兆泰集团8家企业及新股东宁波华山丰业股权投资合伙进行增资。
资料显示,长城人寿成立12年以来,先后有过6次增资经历。先后增资至4.8亿元、14.075亿元、15.61亿元、15.75亿元、17.7亿元、28.14亿元。除此之外,长城人寿还靠发行次级债“补血”,筹资近4亿元。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末,长城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1.09%,较今年一季度末的134.81%出现下降;二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3.6%,较一季度末的127.24%持续下降。
年报显示,相比2015年年末,2016年长城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了2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了24%。对于下降的原因,长城人寿表示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增加资本金 8.78亿元;二是2016年综合收益总额为-7.98 亿元;三是2016年年度新单业务尤其银保趸交新单规模增长迅速;四是投资资产中权益类资产占比增加。
增资额位居第二位的是幸福人寿,其注册资本金由60.1亿元变更为101.3亿元,增资之后的股东数目保持不变,第一大股东中国信达持股比例不变。对于增资后的规划,幸福人寿董事长李传学表示,“在资本金到位后,幸福人寿将拥有充裕的现金流和充足的偿付能力,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五年期以上及期交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稳步开设机构、扩大代理人规模、提升个险产能。”
四险企大幅压缩万能险
引人注意的是,本报记者梳理今年前8个月保费数据发现,已完成增资的9家寿险公司中,有7家万能险呈现负增长,其中,有4家下降超过六成,有3家下降幅度超过八成,最高的下降幅度可达95.6%。
从规模保费来看,上述9家寿险公司中,有4家规模保费出现下滑。而原保费却只有2家出现下滑,有7家为正增长,其中平安健康、复星保德信人寿、德华安顾3家险企原保费增长均超100%,这说明这些险企正在积极调整保费结构。
从渠道来看,上述险企中,有多家寿险公司的个险渠道较为单薄,主要依靠银保渠道,有两家险企的银保渠道占比接近九成。从产品来看,由于个别险企分红政策保持了较高水平,导致负债端成本较高。
例如中韩人寿,在其2016年经营的所有保险产品中,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产品依次为:中韩智赢财富两全保险(分红型)C款、中韩永禧两全保险(分红型)、中韩臻佑终身重大疾病保险、中韩永利年年年金保险(分红型)、中韩保驾护航两全保险A款。
这些两全保险多是5年期趸交理财产品,到期将返还本金与红利,而其去年的万能险销售规模更是达到4亿元,这些产品也即将面临到期兑付,如此一来,未来几年中韩人寿将面临退保压力。
记者查阅年报发现,2016年中韩人寿的退保金由2015年的1.4亿元增至2.6亿元,而2016年中韩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为4.7亿元,当年退保占保险业务收入的55%。
中韩人寿表示,2016 年以来,保险监管机关陆续出台了涉及万能产品、中短存续期业务管控等方面的多个监管政策,一方面积极推进保险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规范管理,促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人身险市场中行业发展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业务品质风险交替存在,行业长期以来在高增长预期下形成的发展理念、经营战略和产品体系、销售模式等一些惯性思维和做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风险。举例说,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产品的储蓄化、短期化明显,保险业增长方式的转型是个渐近的过程,该风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
自2012年底成立以来,中韩人寿一直亏损。其2012年至2015年度的净亏损分别为0.21亿元、0.56亿元、0.74亿元、0.93亿元。而到了2016年,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34亿元,成立五年以来累计净亏损额达到3.78亿元。
同样,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对上述某寿险公司的季度评级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险企业务渠道占比最大的为银保渠道,占比为89.5%。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167亿元,投资收益15.58亿元,净利润为
-10亿元。净利润降幅较大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业务处于转型阶段,首年成本费用较高;二是为保证客户利益,分红政策保持了较高水平,导致负债端成本较高;三是资本市场波动大,市场利率较低,导致收益下降。
事实上,随着监管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一些险企偿付能力短板开始暴露出来。10 月 20 日,保监会下发修订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提到,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应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应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应在B类及以上,这三个任意一个指标不达标,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东北证券研报表示,此前,前两项指标未在正式文件中予以描述,是市场默认指标,同时满足前两项指标是第三项要求的前提条件。结合2017年二季末行业数据,有6家险企不符合上述征求意见稿对偿付能力的要求。征求意见稿还提到,对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6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120%的保险公司将“重点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