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获得“2016年度开放式混合型金牛基金”之后,在今年的第十五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评选中,周可彦管理的银华富裕主题基金荣获“三年期开放式混合型持续优胜金牛基金”。尽管历经数轮牛熊转换,他始终处变不惊。他将基金经理比喻成“老中医”,越“老”越“值钱”,前提是他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学习和成长。周可彦认为,不仅上市公司要有护城河,基金经理也要有自己的护城河,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研究才更有深度,投资才能保持定力并在关键时点和对的地方“逆向”。而用基本面研究推动的投资,才是回归投资本质,能可持续地创造价值。
建造自己的“护城河”
当前进入中报季,全市场3500余家上市公司几乎每天都有上百篇公告发布。“我一直以来的风格是几乎完全的自下而上,一个一个去找公司,一个一个看行业,现在正在中报季,重要的公司我会一个一个去看,这是常年累积下来的一个习惯,跟我当年做过很多行业的研究员有关。”周可彦说。
虽然庞大的工作量让他经常都要工作到很晚,但他仍然乐此不疲。他说,资本市场的各种行为,可以分为投资、投机、赌博三类,背后的区别是有没有研究和研究的质量。真正的投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需要基金经理踏踏实实地做研究,搞懂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低买高卖而已。
周可彦说,做投资就像编绳子,随着时间的积累,绳子会越编越粗。对他来说,上市公司一共分为三类,不熟悉的公司,只用过一遍财务数据就行;十分熟悉的公司,关键点就那么几个,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而那些“半生不熟”的公司则最花时间,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才能够加深了解,而这就是“编绳子”的过程。“这样才能尽可能对所有行业中上市公司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拼图,也会自然形成对整个实体经济状况的看法,所以说我们的投资体系几乎完全是自下而上的。古人说一叶知秋,而有了一个长期积累、更新的拼图,应该更能知秋了。”他说。
周可彦强调案头工作对研究的作用,并把看年报、季报、招股说明书等工作,比喻成“家庭作业”。“实地调研是有用的,但如果公告、定期报告都没读,家庭作业没有做就去调研,很可能效果是不好的。”周可彦说。
“我认为研究是投资的基础。”周可彦反复强调这一点,他认为没有好的研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基金经理。他举例说,在富达基金,培养一个基金经理需要他轮着研究多个关联度并不高的行业,还要经历几个投资周期,这样他对投资才算做了些必要的准备。
周可彦认为,不仅上市公司要有护城河,基金经理也要有自己的护城河,才有自己的价值。而用研究推动的投资,才真正能回归投资本质,最终创造价值。
抓业绩主线
投资是很复杂的,不同的行业研究方法也不一样。“赚自己该赚的钱,不懂的别碰。深耕并逐步拓展能力圈。每条鱼‘吃一段’就好了,没有人能总是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周可彦说。
他认为投资标的的内在价值本质上都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在周可彦的投资框架中,最主要的逻辑便是在较低或相对合理的价格买入有高确定性增长前景的公司,并在股价高出公司实际价值时卖出。而他长期看好估值合理且业绩确定性较强的公司。“‘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周可彦告诉记者,一直追求长期稳健投资的他,最在意的是投资标的是否能不断地产生新的收益,以及他所管理的产品业绩是否能有长期稳健的增长。
周可彦表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消费依旧维持高增速,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例持续提升。应该说,来自经济基本面的信息是较为正面的。与此同时,来自外部事件的冲击也相对较多。而从内部环境来看,去杠杆过程的不断深入,降低了中国经济的中期风险,促进资金脱虚向实,客观上也造成了上市公司之间业绩和股价表现的分化,好的公司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而资质较差的公司风险则不断暴露。“这就要求我们投资标的的选择更加严格,要寻找更加确定的标的。”周可彦说。
在此形势下,周可彦仍然坚持看好年初便确定好的几大方向,包括消费、金融、地产和机械等;并选择在关键时点做一些动态再平衡。他解释道,其实就是根据个股的估值水平,来看它的相对性价比,涨的过多就卖掉,或是在相对便宜的地方买入。
进入三季度,周可彦在近期逐步加仓了银行、保险和地产股。他表示,这三个板块中,很多股票的基本面还是很强的,前期由于各种原因跌幅很大,而其中很大部分为非基本面的原因,因此这些的股票的投资价值是越来越大的。“长期来看,我还是对A股市场不少的投资标的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周可彦说,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有安全边际的价格买入,然后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