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备受市场关注。昨日,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下称《报告》)提示,全国当期养老金结余出现“缺口”呈现不断扩大之势。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缺口”,对基金收支、债务水平和运行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建立专属的精算制度呼声渐起。
养老金结余地区差异大
关于养老金账户缺口或亏空,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报告》预测,未来5年,基金结余年均增速为5.13%,也就是到2022年,累计基金结余将迈入“5万亿”,不过,结余增长明显放缓。
从各地的养老金结余来看,差异较为明显。《报告》显示,广东、北京等高积累省市基金规模继续升高,东北、西北部分省份结余耗尽风险加大。
从2018年各省份情况来看,《报告》预测,全国有18个地区基金结余为正数,外来人口规模较大的东部省份结余规模较大,尤为突出的是广东省,结余金额高达1.12万亿元。
以当期基金结余占当期养老金支出比例排名,包括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在内的多个省份出现收支缺口。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表示,基金累计结余在各省之间的差距较大,产生地区差异的原因,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相关。
专家呼吁建立专属精算制度
如此来看,全国各地养老金收支分化日益突出。对此,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分析,财政补贴、财政负担等带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包括制度结构不合理,参保激励不充分,这些都是目前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当中的困难。
例如,对于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来说,在跨地区转移养老金计划时,社会统筹部分衔接存在一定障碍,对于返乡的农民则可能意味着缴费权益的净损失。
此外,目前养老金是地方统筹,各地在执行中差异性明显,导致地区间不平衡。
《报告》建议,从一定比例起步,建立中央调剂基金,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度调剂,以平衡地区间基金负担,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一种过渡政策,建议适时向全国统筹转变。
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副局长汤晓莉昨日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增速加快,收支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靠“开源、节流”来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养老金“开源节流”?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认为,要探索建立政府社保精算制度的可行性,通过设立政府社会保险的精算机构,主导社保精算的组织工作,建立专家库和专业信息资料库,以灵活的方式汇聚各方面的资源。
“整个养老金安全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统筹安排,要提升精算能力,测算好第一、二、三支柱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发展,同时考虑到各省、各地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程度,做一个顶层制度安排。”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钟蓉萨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