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酉星定义智能汽车:开发者+开放平台+数字化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18年9月5日将是智能汽车发展中值得铭记的日子,比亚迪用开放的生态让汽车拥抱全球2000万开发者。”比亚迪汽车智慧生态研究院院长舒酉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新四化”,已被汽车行业认为是最具颠覆性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今年9月初举办的天津泰达论坛上,业内专家认为,电动化是基础,网联化是条件,智能化是关键,共享化是趋势。

在此前的市场竞争中,舒酉星认为,比亚迪在电动化方面已经取得良好成绩。“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下半场进行角逐?开放是我们用来迎接智能化的生态。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今天的深圳,我们认为没有开放,就没有真正智能车的未来。”舒酉星表示。

开放是前提

目前,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都在积极推进智能汽车产业化,各大公司也分别推出了各自对智能汽车的定义和解决方案,今年4月份,上汽荣威更是在北京发布了所谓的“全球第一款量产智能汽车”荣威MARVEL X。

到底什么才是一台智能汽车?

“我们询问了很多人、很多开发者、很多科技公司,大家众说纷纭。可以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公允的答案。”舒酉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在汽车智能化这条路上,尽管相关公司和研究人员都只有模糊的认识,但并非没有相对准确的路径可以借鉴,智能手机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值得研究的对象。

在功能手机时代,Symbian、QNX、Linux等系统曾名噪一时,可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它们先后被手机开发商和消费者抛弃,iOS和安卓系统最终赢得了智能手机的市场。

简单来说,iOS和安卓系统能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对全球开发者开放,让上千万开发者自由参与其中,创造了当前的智能手机生态。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APP Store中的应用软件仅有800多个,到了2016年Store的应用数目超过200万个,全球有2000万开发者参与应用开发。智能手机生态成为迄今为止发展最快速、最为成功的科技工业业态。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造就了相当多的科技公司,百度、360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智能汽车方面,在车联、物联领域也即将涌现一大批成功的开发者。一条崭新的开发者之路,即将从比亚迪出发。”舒酉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智能汽车的机遇

舒酉星认为:“开发者,加上开放平台、一台数字化汽车,才能准确定位未来智能汽车的方向。”

相对过去以机械能力为主的汽车,智能汽车一定是一台数字化的车,也只有数字架构才能支撑开发者施展他们的技术,用于人机交互系统;整车要供给稳定电源,这样自动驾驶主机系统才能够更稳定,更大力工作;对于主线系统,要有各种各样的主线系统,高速、低速以及高速以太网络,高速无线通讯能力,完善的感应系统和数据化全车体验使用系统。

在此基础上,比亚迪开放了D++开放生态。比亚迪方面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D++开放生态基于全球最新汽车智能化体系结构和安全策略,为开发者提供开放的接口、车辆数据和控制权限。

公开资料显示,手机上只有十几个传感器、两三个摄像头、一个麦克风,却吸引了全球上千万开发者参与其中,开发了300多万个应用。在D++生态中,比亚迪打算将汽车上341个传感器、66项控制权、七八个摄像头全部开放给开发者,结合汽车更多的使用场景,这将衍生出不可估量的汽车应用。

在发布D++生态之前的几个月,比亚迪与很多开发者有过思维碰撞。

譬如,有的开发者开发人工智能车的安全性,这套系统只要乘客或者司机感觉到车内不安全、不舒服或者遇到危险,就会主动呼救,汽车结合语音和图象识别作出判断,进入求救模式;来自区块链公司的开发者,把汽车行驶数据和排放数据、变量数据写在区块链当中,如此一来,汽车行驶时产生的碳积分成为不可篡改的数据,低碳排放得到认证,积分属于车主,车主未来可以用积分兑现物品,可以交易。

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下,所有开发者凭借自己的创意,衍生出千万个应用,激活智能汽车,智能汽车将成为一个充满想象又无法想象的车。

舒酉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我们拥有30万辆搭载开放生态的汽车,到今年年底会达到50万辆,明年预计超过100万辆。开发者的APP做好了,比亚迪会帮助他们推送到车上。至于能否抓住用户,这就要看开发者们的聪明才智。”

此外,当汽车迈入智能化时代,还将为开发者提供无可比拟的大数据。舒酉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迈入智能汽车时代后,汽车的数据量、汽车与人的关系,都将为开发者提供无可比拟的数据库,数据量将达到恐怖的PB级(计算机中较高级的存储单位,1PB=1024TB)。”

舒酉星表示,这些数据量将会给智能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所有数据存储、处理、传输、安全、搜索功能都将会产生巨大的变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