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商汤科技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成为去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单轮融资额第二大的企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跟大疆创新一样,商汤科技也是香港本地高校孵化和投资出来的企业,这两家企业都诞生于香港高校实验室,却成为两匹新经济领域的黑马跑向全球,也正因为这样,逐利的资本开始将目光聚焦于香港。
事实上,像大疆创新和商汤科技这类公司在香港并不少见,如第四范式、李群自动化、固高科技、思维诺等智能领域的创科公司,都是在香港高校教授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这些高校教授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具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优质的导师资源无疑是香港发展创科的优势。
香港发展创新科技的优势还有很多,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世界级的大学和科研人才、专业的金融服务和充裕的资金等。但必须指出的是,香港发展创新依然面临多个短板:如创业创新文化相对薄弱,大多数人都愿意选择较为稳定的职业,家人和朋友对一般人从事非传统职业的反应都比较保守,因此不少年轻人会放弃创业的念头。而在大学选专业时,大多数高中生也会选择金融、法律、管理、医疗等就业方向比较好的专业,甚少选择工科专业。此外,虽然香港的大学在基础学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和能力世界领先,但对于应用领域研究、产学合作等方面仍然很欠缺。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香港目前的创业成本太高,租金贵、人工贵都是创业者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障碍。
去年10月11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了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八大方面措施,协助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但事实上,特区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在大力推动“发展创新科技”,然而雷声大雨点小,政策的落地常常受到立法会一些反对派的阻碍,香港在创新科技上频频被内地超越。
如今,新一任特区行政长官上位,无论从去年政府政策还是资本市场制度的改革上,香港发展创科的决心有目共睹。但是,《施政报告》画创科大饼只是表面,而特区行政长官如何沟通协调与立法会的关系才是改革之本。因此,香港创科是否能真正被激活,政策红利能否释放,考验的是香港政府上下一心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