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江湖中的“掮客”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李曼宁等 2018-03-07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并购热不可忽视的表现在于,不仅是业绩走低的公司,不少稳健发展的传统企业也在积极拓展经营领域。他们通过并购一跃至新兴行业,逐渐放弃原主业。在转型过程中,一批并购基金搭建起了资本与产业的桥梁,助力上市公司完成转型,但副作用也同时存在。

首先需要承认并购基金等资本中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他们作为专业机构向上市公司推荐并购标的;另一方面,他们又优先为项目配置资金,或认购拟并购标的股权,或认购转型上市公司并购的配套融资部分,同时解决了部分公司融资难的问题。

市场上的并购套路大同小异。但值得探讨的是,资本中介在玩转上市公司并购后,到底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什么?理论上,首先应该为上市公司带来业绩,使其持续发展,让全体股东受益。其次,带来市值的增长。比如对并购基金来说,合理的盈利模式应该是,分配红利+估值差额+期间新增利润+股价上涨部分。

然而,在过去几年的实务中,确实存在一些资本中介以并购之名进行“伪市值管理”。尤其是2013年至2015年,A股迎来牛市,同时也迎来海量的并购重组交易。2015年上半年时期,终止重组股还一度因为具有重组预期,出现复牌当日涨停的“怪象”。但从监管角度,监管层希望市场资金用于优化资源配置,而非盯着寻找价差,进行市场炒作。随着近年监管趋严,重组股概念也逐渐玩不转了。

后遗症的案例亦不在少数,资本中介在定增股票解禁后迅速套现走人,随后并购标的业绩对赌失利的现象频发,空留上市公司“一地鸡毛”。

不过,受影响最深的还是那些盲目跨界转型的传统企业。区别于一些已无实质业务的“壳”公司,部分转型企业本身质地良好,虽然没有了主业大幅增长的趋势,但仍能够维持稳健增长的状态。而某些企业在资本方的“忽悠”下,选择跨界并购“腾龙换鸟”,而非实施上下游产业链并购,原主营业务渐渐停摆。

有投行人士与记者交流时就直言,部分机构仅仅是充当了资本“掮客”,名义上是给上市公司装各种资产,实际上形成了“掏空”。由于上市公司并不熟悉新进入领域,严重依赖撮合交易的资本中介,以及标的原管理团队,一旦他们离开,对上市公司将产生巨大影响。这就又回到了前面探讨的标的对赌失利,上市公司“一地鸡毛”等负面情形。

另一方面,部分资本中介也“叫苦不迭”。某公司在2014年策划重组,此后股价一路飙升,资本方一度浮盈超过10倍。但2015年6月之后公司股价迅速被打回原型,参与并购的限售股票至今尚未解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2013年至2015年是并购高峰期,大量的资本中介于2017年至2018年迎来解禁。

从整个并购生态看,要实现各方共赢,这就要求作为交易主导方的资本中介具备更专业的投后管理能力。从“募投退”进阶至“募投管退”。在并购时,既要挑选优质项目,使并购标的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并购后又要倾注资源,对标的进行指导提升,拉动上市公司业绩与市值的双增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