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升级不良“假出表”无处遁形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玉 2018-03-16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银行不良资产“假出表”伎俩已暴露在阳光下。近日,海南银监局向三亚农商行、海口农商行等银行亮出行政罚单,剑指银行通过定向资管计划将不良贷款虚假出表、人为调节监管指标的违规行为。

记者获悉,监管部门已将不良资产违规出表列入重点检查工作之一。在监管强光聚焦下,银行纷纷将不良资产打包放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上,用足“十八般武艺”主动真实化解不良资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银行“假出表”的基本套路有三种:签抽屉协议,暗中相互代持,叠加各类“通道”隐匿关联交易。但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戳穿这些套路的办法就是穿透监管。

银行大费周折将不良贷款“假出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粉饰监管指标,美化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

“不良贷款从产生到最后实现清收、变现,这一周期通常要持续2年至3年时间。一些银行有监管指标上的压力,就不得不把不良资产转让出去,移出表外。”银行人士称。

深谙出表套路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不良资产真实质量的第一知情者,一些银行为避免“贱卖”部分优质不良资产,遂采取“通道”类业务模式以实现所有权出表但收益权保留。

所谓“通道”就是最终的资金方和起始的资产方都是银行,中间多了些“障眼法”。比如,所谓签抽屉协议就是银行将不良资产这个“坏孩子”暂时交给资产管理公司“领养”,私下签好协议,过几年再接回来。这是暂时的出表行为,最终风险的承担者还是银行自身。

暗地相互代持,就是银行想方设法把这个“坏孩子”放在别人家,作为交换,也偷偷帮别家管“坏孩子”,私下再约定收益权互换,等过些日子再还回来。

还有就是,通过各种信托、资管计划,设计出复杂结构,转了好几道手,银行把“坏孩子”卖了,但又让自家胞弟把“坏孩子”买回来了。以上种种,虽然面子好看了,可风险还是银行自己担着的。

如今,这些手段都无处遁形。监管部门强调,不得违规通过签订抽屉协议或回购协议、通过各类资管计划违规转让等方式实现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或虚假出表、不得利用空壳公司或设立其他平台与关联账户融资承接不良贷款。

在监管高压下,银行加速不良资产真转让和处置。记者近日发现,银行频频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上挂牌转让其不良资产。根据这些平台的挂牌数据估算,一个季度内,上亿规模的不良资产在这些平台完成流转。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这些平台本身并没有排他性,银行可以在多个平台挂出要转让的不良资产。在上述平台上,来自煤炭开采、洗选业,白酒制造等行业的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实现真实转让出表。与此同时,银行还在通过表内核销、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实现不良真实出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