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IPO低过会率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2017-11-10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新一届发审委日前举行发审会,上会6家公司仅通过1家,过会率17%。这在投资者中引发了热议。有人做了统计,发现自本届发审委10月17日开始举行发审会议以来,共审核了39家公司的IPO,22家通过,14家被否,另有3家被暂缓表决。由此计算,IPO过会率56%。这与之前平均90%左右的过会率,形成了很大反差。发审委对上会公司从严把关,防止企业“带病上市”,能最大限度减少业绩变脸等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害,因此市场普遍叫好。有评论甚至联想到,IPO通过率低了,新股自然也就少了,这样老股票就容易上涨,壳资源股的价值也会抬高。

对IPO过会率走低,的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但也不能过于功利地来理解。在换届以后,发审会内容与形式都有一些改变,发审委的委员们因职业与专业背景变化,其所关注的重点也可能与过去不尽相同。看报道,委员们在审核过程中十分注重细节,提出的问题非常犀利。这就难免存在对问题的理解及相关各方的磨合问题,因此通过率有一定波动是正常的。随着各方在信息沟通等方面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过会率会有所回升。一次上会6家公司有5家被否的局面,只能是偶然的,不至于成为常态。若认为现在提高了审核标准,对IPO构成压制,以后新上市公司数量会大幅减少的看法,恐有过度解读之嫌。

也许各方人士还需换个角度来看待IPO的低过会率的现象。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企业只要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且所属的行业又不是政府限制发展的,或者不允许公开发行股票的,似乎都具备IPO条件。在市场上,也就有所谓“3000万是个坎”的说法。也就是说,只要有3000万元利润,公司就基本上市有望。至于公司治理体系是否健全、经营是否独立及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往往都被忽视。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公司上市以后,就有可能成为运行中的隐患。沪深股市之所以有不少上市公司会陷入“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怪圈,在很大程度上就与其虽然在某个时段有着比较良好的业绩,但其基础不扎实,甚至是经过某种特殊处理有关。显然,要避免这样的公司IPO,光靠提高审核的利润标准是不太可行的,而如果这类公司多了,的确会成为制约股市正常运行的负面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跳出简单地以公司盈利能力为主要标准的框框,更多从治理结构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评判,就成为发审委的一项重要工作。

再细细分析一下,最近在发审会上被否定的那些拟IPO公司,有的有上亿利润,有的净资产收益率非常高,这在通常的标准下,都可归属于绩优公司,批准其公开发行股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这些公司又的确在管理与经营上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表面看只是一些能够接受的瑕疵,但因为或存在沟通上的问题、或基于某种原因难以做出完整的解释,因此最后就被否决了。需要说明的是,不能说IPO被否的公司就一定是不好的,有的可能只是没有把发审委委员们所关注的问题讲清楚,有的甚至就是对相关问题的解释没有抓住重点。但作为公众公司,如果不能让发审委的专业人士理解,以后又怎么让普通投资者接受呢?在对其治理结构乃至持续盈利能力存在怀疑又得不到合理解释时,出于审慎的原则,这些公司的IPO申请被否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显然,并不存在提高IPO审核标准的问题,只是现在的审核内容更全面、更关注公司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实际内在竞争力与规范化程度。这样,过去那种以利润“一俊遮百丑”的局面也被改变了,上市公司质量也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我国经济规模庞大,上市资源丰富,并不缺少真正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阶段性上会通过率低,只是以一种特殊方式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信号:想成为公众公司,除了要有强大、持续的盈利能力,还应在公司治理及相关细节上下苦功。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申万宏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