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第六届年会上,诸多首席都谈及对去杠杆、监管环境的总结和期许。多位人士认为,去杠杆政策还会持续很长时间,金融强监管不会放松。
“金融去杠杆自从2016年四季度开始以来,刚刚稳住。但远没有如大家想象出现杠杆率的急速下降,可见下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长江养老保险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表示。
对于2018年的金融监管政策预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今年仍然有很多补短板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监管政策、资管新规正式稿都将落地,其中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对标与非标的界定、估值方法都将确定。
去杠杆仍将持续
鲁政委表示,对于已经出台以及未来仍要继续出台的监管政策,关键在于“控杠杆”三个字。“这与去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的‘要控制住宏观杠杆率’也相吻合,宏观杠杆率可以用总债务和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描述,在去完杠杆和嵌套后,就把融资领域重复性的水分挤掉了”。
事实上,各项金融去杠杆政策也取得一定成效。以银监会“三三四”系列检查为例,自2017年一季度末开始,历时9个月的时间才基本结束,共查出问题5.97万个,涉及金额17.65万亿元。
华创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从目前的机构债券杠杆情况和同业杠杆的情况来看,去杠杆显然只是刚刚开始”。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提醒称,短期来看,最大的风险就是金融控风险去杠杆方面发生超调的风险,“此外,就实体经济去杠杆来看,如果要控制房地产杠杆,有可能带来相关投资的下滑”。
俞平康则称,杠杆是一个中性词,关键要看杠杆加的地方是否正确。“如果按照产业部门看,我们希望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可以加杠杆,而高能耗产业能降杠杆”。
金融监管思路有变化
总结过往的金融监管政策,俞平康认为,总体上所有监管的思路、去杠杆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即监管措施需要兼顾市场发展状况和金融市场特色进行不断摸索。
他还表示,目前总体的监管思路是从原来对业务的监管,转向穿透监管、功能监管,甚至包括对于从业者行为的规范等。“穿透监管实际上就是疏导的措施,最后监管者可以一眼看穿资金来源于什么地方,经历了哪几层嵌套,把这个方向找对之后,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也表示,“2017年8月份把部分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而且同业的量急剧下降,我觉得是找到了一个重点,这就避免了资金在金融系统里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