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扬
市场普遍判断,日前召开的国常会释放了调控边际放松信号。此间观察家认为,当前,调控政策方向未变,但更加重视前瞻性和灵活性。未来,在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下,要实现有针对性地去杠杆、稳杠杆,实现稳增长,需要货币、财税、国资管理等政策综合发力。
目前,在外部风险不确定性提升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同时,在去杠杆过急、过快的影响下,金融市场出现波动。调控政策的微调、优化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稳定宏观经济杠杆率。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稳杠杆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杠杆率比2016年高2.4个百分点,增幅比2012-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杠杆率比2017年高0.9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
未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将在结构性去杠杆、稳增长中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首先,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执行上将更具灵活性。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再次推动机构进一步加杠杆行为增多,并且当下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也并非为加杠杆所准备。实际上,货币政策过松或过紧都对改善实体经济融资无好处。因此,仍需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性去杠杆之间寻求平衡。另外,未来货币政策的施策重点可更加注重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其次,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亟待释放减税红利。据机构测算,目前公共财政收入已经完成预算数的57%,公共财政支出已经完成预算数的53%,收支进度较往年加快。同时,2018年公共财政收入增速较历史较高,而公共财政支出增速较往年较低,财政施展的余地还很大。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也为减税降费提供了更大空间。减税降费未来应继续加大力度,以此直接减轻企业、居民等的负担,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另外,在国资管理政策方面,要将去杠杆政策更好地与国企回归主业和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在控制债务规模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国有企业调整资产结构,加快资产出售和债务重组,淘汰僵尸企业,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