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通威股份。
登陆A股市场之初,通威股份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立志做安全食品供应商。如今,在竞争最为分散最为激烈的水产饲料行业,通威股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饲料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水产饲料市场占有率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而立之年后,通威股份又进军光伏新能源行业,现已成为多晶硅及电池片龙头企业,致力于对外输出绿色清洁能源。2016年,通威股份通过两次资本运作,将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以及合肥通威陆续并入上市公司,成为多晶硅及电池片龙头企业。
在对话证券时报副总编辑成孝海时,通威股份董事长刘汉元解释说,农牧和新能源是两个产业,为什么通威要把它们放在一个上市公司里面呢?因为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光伏发电和水产养殖具有重叠的空间,通威股份创造性地推出水下有效高密度、安全的水产养殖,同时水面又能充分把空间复合利用起来进行光伏发电,这就是通威独有的“渔光一体”模式。利用简单的空间,使得阳光资源复用,每年让每亩水域除水下养殖产出数吨水产品外,还能够输出5万~10万度电,“用个形象的比喻,相当于每亩水域每年大约输出10吨~20吨石油。”刘汉元说。
通威股份希望,通过“渔光一体”建设,使设施设备智能化、复联化运用的养殖过程中,实现全程可追溯的自动记录、自动管理、自动控制和数据中心的共享。此举既能同时支撑通威股份原有的水产饲料销售、服务业务,又能让优质而清洁的光伏电力源源不断地惠及千家万户。
自2004年上市以来,通威股份营业收入从26亿增长到260亿,增长了10倍;净利润、净资产、总资产增长了20倍以上。2018年一季度,通威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24 %;实现净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21%。
中国光伏企业实现了整个技术的全盘掌握,并且在原有技术上进行更新和突破。根据目前判断,未来5~10年内,中国大陆将形成3~5家有持续参与和竞争能力的光伏企业,将在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占据全球总量的50%~65%。预计到2020年底,光伏发电成本将小于或者等于煤炭的发电成本,实现发电的平价上网。
“绿色时代”的到来,给站在转型升级十字路口的通威股份注入了强心剂。通过跨界整合协同发展,通威股份已成为国内唯一构建了“多晶硅-电池片-光伏电站”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布局的企业,形成了“光伏+饲料”双业务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一切,都是植根于为通威愿景而配套服务——为了生活更美好!
(更多报道见A3、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