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晚间,证监会发布了《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包括CDR发行、交易、上市,以及试点企业选择、尽职调查、申报格式以及信息披露要求均已明确。对独角兽试点企业,市场是持欢迎态度的,但对其发审标准、发行节奏和规模存有一定的疑虑。然而从监管层释放的信息看,独角兽的发审会根据实际需要稳妥推进,不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
首先,独角兽试点企业发行审核会严格把关。
今年以来,市场感受到了新股从严审核的威力,目前审核企业过会率勉强超过50%,与前几年的过会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独角兽试点企业,相关法规规定了严格的企业选取标准和机制。总体上看,试点企业的门槛高于市场所谓的“独角兽”企业标准。监管层也明确表态,发行审核会严格把关,审慎选取试点企业,充分考虑国内国际市场情况,把握好试点的数量和节奏,平稳有序的开展试点工作,不会一哄而上。
在独角兽试点企业的发审过程中,证监会还创设了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简称咨询委)这一机制。咨询委负责向证监会以及发审委、并购重组委、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提供专业咨询和政策建议。根据需要,试点工作中,咨询委不定期召开会议,围绕申请创新试点企业的技术状况、模式特征、发展前景等相关情况进行讨论。试点企业经过反馈会和初审会后,再召开发审会,对企业是否符合法定发行上市条件进行审核。
由此不难看出,独角兽试点企业发审只能更加严格,而不会出现降标过关的问题。
其次,受选取标准制约,独角兽试点企业数量不会很多,且发行节奏会充分考虑市场状况。
尽管市场对独角兽试点企业的数量存在一定担心,但监管层制订的选取标准则决定了其数量是可控的。试点企业选取标准主要包括:已在境外上市且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红筹企业;尚未在境外上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红筹企业和境内企业。
截至昨日收盘,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共有7只总市值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可以看看A股市场有多少家公司符合条件。截至昨日收盘,沪市总市值超过2000亿元的公司有24家,深市公司有7家。在这些公司中,符合国家战略、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只有寥寥几家。
由此不难看出,红筹股作为独角兽试点企业的数量不会多。独角兽试点企业第二条选取标准比较复杂,但符合上述一系列条件的公司数量也不是太多,且要经过层层审核后才能进入试点名单。机构预计,7月份有望迎来首个CDR上市,下半年预计有3家至6家独角兽试点企业上市。这样的发行节奏,市场是可以承受的。
另外,监管层表态将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工作要求,按照法定条件审核试点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融资。但监管层不对企业的质量、投资价值、投资者收益等作出判断。投资者应充分评估试点企业的各项风险,审慎做出投资决策,自主判断试点企业的投资价值,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