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2017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9%,涨幅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专家预计,2018年CPI将略有上涨,通胀水平温和;PPI虽保持上涨态势,但涨幅将收窄。
通胀水平温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CPI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PPI上涨6.3%,结束了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
展望2018年的物价形势,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指出,虽然市场供给仍属偏多的局面,猪肉价格存在小幅下行可能,但基数因素使得同比涨幅上升,食品大概率会重返通胀。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大环境下,人力成本和收入的上涨支撑服务业继续上涨。工业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已近两年,一些下游企业开始有涨价迹象。因此,非食品价格可能维持高位或进一步上涨。预计2018年CPI涨幅将较2017年扩大1个百分点左右,达到2.5%左右。由于去年春节在1月,而今年在2月,所以2月将是今年通胀高点,CPI同比涨幅可能触及3%。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2018年CPI将略有上升,通胀水平温和。经济增长总体上平稳,国内需求难以大幅扩张。在去杠杆、防风险的大背景下,监管政策趋紧,市场利率小幅上行,流动性合理适度。因此,2018年难以出现较大的通胀压力。同时,猪肉价格迎来上行周期,食品价格可能恢复性回升,成为推动2018年CPI上涨的主要因素。2018年价格涨势可能会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转移,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上升至2%左右。
“从总体上看,2018年物价形势将有助于经济平稳运行,不会产生货币政策相应调节的要求。”连平表示。
PPI涨幅料收窄
对于2017年的PPI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介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3%,影响PPI上涨约6.13个百分点。其中,涨幅较大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上涨29.0%、28.2%和27.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7%,影响P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
连平预计,2018年PPI将保持上涨态势,但涨幅有所收窄。未来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行,输入性因素对PPI的抬升作用减弱。在国内投资需求趋弱的情况下,2018年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步伐将放缓,PPI难以重拾大幅攀升之势。同时,由于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环保限产力度加大,对产品价格形成支撑。预计2018年PPI涨幅回落至3.5%左右,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逐渐收窄。
诸建芳指出,2018年PPI同比涨幅将进入下行区间,预计全年水平在3.6%左右。企业盈利修复依旧明显。上游企业无效供给接近出清状态,部分行业的去产能政策可能迎来边际上的改变,从过去的“淘汰落后产能,抑制新增产能”转为“鼓励适度扩张先进高效供给水平”。因此,供需错配状态将迎来改善。在需求端回落压力有限的背景下,供给水平的相对上行将导致价格上涨态势趋弱,PPI同比涨幅也将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