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只债券基金能在一天内暴涨10%以上?”——近期,不断有投资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对此,《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了今年以来出现净值暴涨的基金,发现这些基金出现净值异常波动的原因均是遭遇了大额赎回,由于赎回该基金的费用会计入基金资产,这样一来就会迅速推高基金净值。
出现净值异常波动的基金主要是委外定制基金,还有小部分打新基金。实际上,今年以来委外定制基金在公募基金市场中热度不减,机构定制基金也成了今年新发行基金的主流。《证券日报》记者从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处获悉,目前许多机构客户都在寻求与公募基金的合作,多家基金公司也在加快布局机构定制基金。
1563只基金
机构持有比例达99%
自2016年委外资金大量涌入公募基金以来,公募行业格局发生巨变。然而,随着今年以来监管层对基金投资者集中度管理要求趋严,对于现存的委外定制基金,公募基金只有两只选择:其一,对存量委外基金申请定制基金转型,改变该基金的运行模式;其二,对新设基金采用定期开放发起式设立,不再对个人投资者开放。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市场上基金清盘的案例层出不穷。《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截至今年10月7日,已经有498只基金(A/B/C类分开统计,下同)正处在清盘程序或已经完成清盘,而在去年全年,仅有150只基金清盘。其中,大量委外定制基金在今年清盘,促成了今年以来清盘基金数量的猛增。
委外定制基金是否再临“冰点”?《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有基金经理对记者解释称,机构定制基金往往是针对某一客户的需求而设计,当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后,这些基金也就完成了其“定制”的任务,大概率会进入清算流程,“委外定制基金在今年热度不减,无论是委外资金还是基金公司,都在探索在机构定制基金上的合作”。
目前来看,委外资金进入公募基金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由单一的出资方定制一款基金产品,单一持有人的比例往往在90%以上;第二种是“拼单”定制基金,由两家以上的出资方共同出资,持有同一只基金,而这类基金单一持有人的比例范围则较大;第三种则是普通的公募基金,委外资金通过大额申购的方式持有基金产品。
机构持有比例的数据,在基金半年报中进行披露。《证券日报》记者对2018年基金半年报梳理发现,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在50%以上的基金有2338只,持有比例大于90%的基金有1735只,其中还有1563只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在99%以上。
众多基金公司
加快客户机构化转型
去年以来,委外定制基金监管“严”字当头。去年3月17日,证监会正式下发委外监管新规,明确规定客户持有份额比例达到或超过50%的基金,其管理人需采用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的投资模式,并采取发起式基金形式,不得再向个人投资者销售,监管新规出台后,“风头正盛”的委外定制基金也面临着转型和调整。
然而,今年以来权益类基金面临大比例亏损,权益类新基金的发行也遇冷。在此背景下,以债券型基金为主的委外定制基金频发,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113只委外定制基金成立。上述113只基金,其认购户数均在5户以下,募集时间在10天以内。
根据规定,基金公司成立发起式基金需在募集资金时,使用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基金经理等人员的资金认购的基金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委外定制基金的频频新发,也会直接导致基金公司自购行为的激增。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上述113只基金中,有111只产品是基金公司使用基金管理人固有资金自购1000万元,另外2只基金的基金公司认购的形式是使用基金管理人固有资金自购200万元,另有基金管理人股东自购800万元。
在今年较为冷清的新基金发行中,委外定制基金俨然已经成为了主力。在排除首募份额较高的兴全合宜基金和战略配售基金外,今年以来有187只基金募集时间均在10天以内,这些基金以定期开放式基金居多。其中,近期成立的华夏鼎福三个月、泰达宏利泽利3个月等多只基金更是仅对机构投资者开放募集。
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货币基金受流动性新规影响收益率下滑,再加上有大量的银行理财资金溢出,需要有产品承接这部分资金,而中短期债基能够很好的迎合这部分资金的需求,这也是目前众多基金公司加快布局机构定制基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