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天,我从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坐火车去美国首都华盛顿,这是一次无比糟心的火车之旅。来到站台,通用电气为美国全国铁路客运公司(Amtrak)制造的Genesis内燃机车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四冲程柴油引擎热浪滚滚;车开动后,噪音和晃动不提也罢,最无语的是短短500公里路程,火车竟开了5个多小时。
我所走的这一段铁路,是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铁路线的一部分。这条美国最繁忙的铁路线总长700公里,但最快也要7个小时才能跑完全程,也就是说平均车速最快也就100公里。即便到2021年更换阿尔斯通最新型列车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时间也难以有效缩短,因为车虽然快了,但铁道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时京沪高铁已开通两年,上海到北京1300多公里的路程,最快四个半小时就能抵达。作为一个经常坐高铁往返上海和北京的中国人,见到美国火车时,我的反应和所有中国人都一样:厉害了,我的国!
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和再开发,建起了全球最庞大的高铁网络,这种成就是史无前例的,也令身在海外的中国人常从心底油然而生自豪感。
但这些年,随着我多次在日本乘坐新干线,以及更加频繁地乘坐高铁往返上海和北京后,我有了另一层体验和感想。
快,是中国高铁的最直观体验,第一次乘坐时的体验最强烈。但当高铁出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快已经理所当然后,其他高铁出行体验对乘坐者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过去几年,我几十次乘坐京沪高铁,不得不说高铁乘坐体验越来越糟心,有几次甚至令我崩溃。
首先是出行效率低。刚乘坐北京4号线地铁抵达高铁站,便又要进行一次高铁安检,安检门前人潮汹涌,候车大厅人山人海;但往往一出目的地车站就门可罗雀,因为很多高铁站都设在远郊,出行效率极大降低。而日本新干线没有安检、没有候车,和地铁共享车站,所有新干线车站均设在交通最为方便的市中心。在日本坐新干线和坐地铁,便捷程度毫无区别。
其次,设施劣化速度之快,也是我始料未及的。京沪线上的高铁座椅,不少都已损坏,椅面松动、布面磨损、桌板松动都颇常见;车厢连接处的组件旷量变大,高速运行时发出的噪音也越来越大……而这些列车不少投入运行尚不满五年。而在日本,我常乘坐的东海道新干线700型列车不少已有十余年车龄,但从未见过座椅损坏等问题,车厢几乎维持如新。
再次,脏、臭、吵。安检机传送带脏、候车室地板脏、高铁椅面脏、小桌板脏、厕所更是令人崩溃;高铁内饭味、泡面味、汗臭味充斥,途中到站不少人挤在站台抽烟导致烟味飘进车内,更有一次车厢内全程充盈着恶心的厕所味;大声说话的、开免提微信聊天的、看视频的、听广播的、打游戏的、孩子吵闹的,高铁车厢堪比集市。
而在日本,北至北海道、南到九州岛,我不下十次坐过新干线,无论哪条线、哪辆车,干净整洁都是毫无差别的,尤其是厕所;日本新干线上提供的食品多为冷餐,因此没有味道;所有人均保持安静,使用手机必带耳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2013年对比中美火车让我为中国速度油然感到自豪;如今对比中日高铁的乘坐体验,则让我感到深深的忧虑。
我们所自豪的,基本都在物的层面:越来越完善的铁路网络,越来越快的高铁列车……但让我们担忧的都在人的层面:管理混乱低效、规划设计不合理、维护保养欠佳、乘客素质低下、服务劣质……
对此,这些年我总问人一个问题,你觉得造高铁难,还是打造高品质出行体验难?
中国高铁的崛起,依靠的是正确的顶层决策、高明的合资策略、聪明又勤奋的优秀工程师,这是自上而下的成绩,是中国精英阶层的成功。这难么?确实很难,但中国有不输给任何国家的聪明脑袋,造出高铁不是难得住中国精英的事情。
但要打造高品质的出行体验难么?太难了!因为这不是靠少数精英就能做到,不是依靠一两个正确决策就能做到,不是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就能有所改观的。和造出高精尖的“物”相比,去改变每一个“人”的习惯、教养和想法,那真是太难太难了,这需要整个社会长久的自下而上的革新。
在日本乘坐新干线,我注意到一个令我感动的细节:前面乘客每次调节椅背前,都必会先向后面乘客打招呼,而下车前又必然会主动调直椅背。这不是一两个高素质精英的个人行为,而是几乎全民的集体习惯。在新干线上,我所赞叹的不是高速列车,而是高素质的日本国民。
物的成就,让我们感叹“厉害了,我的国”,这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要从物的层面向人的层面去提升,整洁的环境、得体的行为、周到的服务,需要每一个国民观念和习惯的改变。相较于十几年就能造出高铁列车,这种改变有赖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持续不断的启蒙、教化和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