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年中,美联储是否会再次加息就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美联储前6次加息,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但没有调整基准利率。笔者认为,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表态,让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加息的预期明显降低。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货币政策正常化”分论坛上,易纲在回答中国是否会跟进美联储加息时表示,在很多发达国家实行零利率时,中国的隔夜利率、7天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依然很稳健,当其他国家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时,我们依然会保持稳健。他强调,目前货币政策格局和利差格局总体上都是稳定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虽然易纲并没有明确指出未来的利率走向,但从他的表述来看,对当前的货币政策现状是比较满意的。在这种状况下,调整基准利率的必要性显然是很低的。
今年第一季度央行开展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2%的银行家认为当前货币政策“适度”。对下季度货币政策感受预期指数为39.5%,高于本季0.2 百分点。这个调查结果印证了当前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被银行家普遍接受的,调整基准利率的条件还不具备。
在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形成了存贷款方面有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双轨制”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应对美联储加息时更多的使用了完全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利率。比如,在今年美联储第一次宣布加息后,央行立即在3月22日上调逆回购中标利率5个基点,随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也同步上调。
央行采取这种应对策略可收窄货币市场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利差,增强利率传导作用,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稳定宏观杠杆率。在应对此前美联储加息时,央行也多时采用这种策略。这种策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即用最小的代价化解了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给我们带来的冲击。
我们已经实行了多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对实体经济肯定是有好处的,对A股市场的稳健运行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要求货币政策不能过度收紧,又要保证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合理稳定。所以,我们现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和股市都是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