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运行已经成熟 银行保险等机构参与心情急切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王宁 2018-05-31 13:46:0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功能,并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水平,是金融期货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分会场“利率、汇率衍生品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债期货自上市以来,市场运行平稳、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占比日渐提升;目前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急切盼望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据了解,至今年一季度,国债期货日均成交为4.22万手,日均持仓8.03万手,国债期货与现货走势密切相关;近5年来,5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期现货价格相关系数均在99%以上;市场机构化特征突出,国债期货机构持仓占比为77%,是我国期货市场机构持仓占比最高的品种。

有效提高

现券市场价格透明度

作为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第二个品种,国债期货的推出有效为现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价格风险管理工具。据了解,国债期货推出以来,市场运行较为平稳,交易规模逐步扩大,投资者结构也日趋合理。

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国债期货日均成交在4.22万手,日均持仓8.03万手;国债期货与现货走势密切相关。尤其是5年期、10年期国债期货的主力合约,期现货价格相关系数均在99%以上;市场运行平稳安全,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事件;市场交易理性,年度日均成交持仓比维持在0.5左右。同时,市场机构化特征突出,今年一季度国债期货机构持仓占比77%,是我国期货市场机构持仓占比最高的品种。

事实上,自上市以来,国债期货功能逐步发挥,已成长为对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基础金融工具,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国债期货提高了债券市场的价格透明度,是投资者、监管部门第一时间掌握债券市场走势的重要工具。与国债现货市场的收益率报价不同,国债期货采用价格报价方式,价格公开透明,直观易懂,更好地向监管部门和普通公众传递国债市场走势变化及强弱信号。

二是国债期货提升了国债现货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国债期货上市后,在期现货套保、套利、实物交割等需求的带动下,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发生积极变化。国债现货市场流动性的提升,夯实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编制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三是国债期货为市场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手段,增强了债券市场的弹性和韧性。国债期货不仅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对冲利率风险敞口,也为债市做市商提供管理风险的工具。在债市大幅波动期间,当债券、尤其是信用债卖出困难的情况下,国债期货成为债券市场重要风险出口,分流市场抛压,增强了债券市场的弹性和韧性,对市场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利率市场化

最后一公里还没走完

与会中,记者了解到,以银行和保险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目前急切需要参与国债期货交易。随着国债期货的运行成熟,已成为稳定现券市场风险最重要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

“过去二十年间现券市场发展非常迅猛,成绩斐然,但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中国银行交易中心副总经理胡炜说,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要探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打通。形式上来看,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但是实质上讲,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公里还没有走完,这就是要如何打通国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连通,未来商业银行如何入市交易。

通常来说,商业银行内部分有交易账户、银行账户、资管账户,如果交易账户能够入市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其影响和一般机构投资者一样。银行也希望能够在期货市场、现货市场、资金市场上寻求一些机会。

胡炜表示,银行账户是天然的多头交易,但未来可能会择时采用多头套保策略。“未来的理财市场是净值化的,这将给国债期货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有机会成为减少回撤、提高夏普比率的工具,未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定会有很大的动力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浦银安盛基金汪献华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剧,商业银行如果没有制度因素的限制,将会用各种方式来参与金融期货。目前急切参与国债期货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中国的债券市场深度还不够;客观上讲,商业银行未来一定要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银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