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F存局限性 年内仍有降准空间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彭扬 2018-05-14 11:38:3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今年年内央行是否还会降准以释放流动性、如何加速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等问题近期备受市场关注。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由于金融防风险需要和美联储仍会保持稳步加息等原因,国内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存在方向性改变的可能。伴随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中期借贷便利(MLF)可能将不会被无限制使用,用降准对冲MLF是货币政策框架进一步转型的标志。年内央行仍有降准空间。

货币政策难有方向性改变

对流动性的观察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朱鸿鸣表示,后续流动性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看美国国债收益率及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节奏;二是看国内自身流动性操作。在经济和金融形势较稳定的情况下,流动性也能保持基本稳定状态。

有专家认为,目前金融市场流动性看起来相对宽裕,但有流动性泛滥的可能。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坦言:“当下与2014年相似,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乏力。货币政策放松主要表现在基础货币投放方面,但若基础货币投放出来后,社会融资规模没有提高,那么基础货币只能堆积在金融市场中,无法变成实体经济融资增长,这可以被称为流动性‘堰塞湖’。当下流动性‘堰塞湖’可能将重现,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很有可能会发生。在此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非常有必要增加对实体经济流动性投放,否则实体经济融资难现象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将创新金融调控思路和方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注重引导预期,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外部环境看,徐高表示,美国经济指标已很明显地出现了触顶回落现象。从经济景气看,发达经济体开始进入同步下滑态势。在此态势下,美国加息和缩表还能维持多久,本身是存疑的。若按美国当下的既定路径,今年加息三次,明年再加息两到三次,频率相对较温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完全可控。我国货币政策完全有空间对冲外来影响。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提升带动美国无风险利率走高,中美利差收窄可能会使美元资产更具新引力,会刺激资金回流美国。结合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出现贬值态势看,这种压力已有所体现。这使我国货币政策很难进一步放松,保持紧平衡既是防范资金大规模外流的要求,也是国内防范金融风险需要。

沈建光说,短期内不存在方向性改变的可能。美联储仍保持稳步加息态势,也使我国货币政策有必要保持中性偏紧态势。预计在今年美联储加息关键时点,我国央行利率仍有上调可能。

MLF不会无限制使用

MLF、隔夜常备借贷便利(SLF)等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的新型工具发挥了较好作用,增强了央行流动性管理灵活性和有效性,维护了流动性合理稳定。但此类货币政策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中国人民银行4月17日决定,从4月25日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些金融机构将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

(上接A01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过去几年参考的MLF和SLF就是一种置换。MLF和SLF有两个明显缺点:一是抬高银行资金成本;二是只有部分银行才能通过MLF和SLF“拿到”资金和流动性。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为防范金融风险,央行自2016年一季度后多采取MLF等方式补充流动性,但MLF无法完全替代降准。首先,MLF加剧流动性分层。因MLF需要质押品,同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型金融机构不易从央行获得流动性,只能从大型金融机构获得流动性。这样,一则加剧流动性分层现象,二则拉长了金融产品链。其次,MLF有时间期限,央行续作MLF又存在不确定性,这会引发市场对流动性的不稳定预期。降准增加长期资金供应,有利于稳定流动性,银行资金成本将有所降低。

沈建光认为,MLF作为创新工具,可弥补金融机构流动性,但仍具有局限性。MLF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重要设计。MLF其实带有过渡性工具性质。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MLF不会无限制使用,规模可能将受到控制。用降准对冲MLF是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标志。

维持高存准率必要性降低

市场人士认为,今年央行可能将继续降准两到三次。徐高认为,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有赖于货币政策“放松”。在社会融资规模较低的背景下,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降准。

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花长春表示,7月可能将再次开展定向降准或降准置换MLF。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看,后续仍有可能开展定向降准,一是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仍偏高,影响货币政策传导;二是资管新规开始落实,在金融紧的情况下,要保持货币和信贷稳。

朱鸿鸣表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一直是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一种。考虑目前情况,存款准备金在释放流动性、资金稳定性和成本方面都有优势。当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比较高,根据流动性变化,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降准是可以考虑的。具体是否会定向降准或全面降准,则要根据流动性情况和市场对资金稳定性和成本考虑。

“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角度看,降准可能性仍存在。”沈建光表示,在利率市场化加快,银行利润压缩背景下,存款准备金率过高会推高金融机构资金成本。近期,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再度加快,包括国有大行在内多家银行上浮大额存单利率。伴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差缩减,考虑到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普遍高于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造成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增加与低效率,存款准备金率有进一步下调空间。

沈建光强调,此前存款准备金率维持高位。这是由于过去十多年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国保持资金流入态势,基础货币主要靠外汇占款投放,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创设并发行央票回笼货币。过去两年,由于美元走强,资本流出压力增加,外汇占款减少,同时伴随我国资本项目逐步开放,资金双向流动需求增加,外汇占款不会单向大幅增加,央行维持高存款准备金率必要性降低,需通过降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