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两年来首降 利率质押率走高
沪深交易所近期向券商下发的月度统计数据显示,在监管收紧的大背景下,场内股票质押业务规模出现2015年下半年以来首次环比下跌,平均利率及质押率则双双走高。记者同时了解到,不少券商开始收缩股票质押业务战线,部分券商“不熟不做”,个别券商连续多月零交易。
质押率由跌转升
沪深交易所近期向各家证券公司下发了2月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月报。月报显示,截至2月28日,沪深两市股票质押回购待购回初始交易金额16161.87亿元,环比下降0.73%。这是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首次环比下跌。
分不同市场看,沪市期末待购回初始交易金额4789.67亿元,环比减少6.49亿元;深市降幅更大,期末待购回初始交易金额为11372.2亿元,环比减少111.64亿元。
排名前10的券商中有6家公司缩减相关业务规模。其中,国泰君安证券当月降幅最大,全月下降23.2亿元;海通证券、中信证券、长江证券三家公司的余额降幅都超过15亿元;广发证券、华泰证券也减少了数亿元。
也有券商在逆势扩张。申万宏源证券2月待购回初始交易金额增加41.76亿元,光大证券、银河证券、广州证券等券商的业务规模也在增长。
伴随规模下滑,全市场融资利率进一步走高。2月份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加权平均利率为6.64%,创出17个月新高。
“量跌价升”的同时,整体质押率反而走高。数据显示,沪市2月流通股平均质押率为46.24%,环比增加4.12个百分点;限售股平均质押率比例从1月底的32.16%涨至33.80%。深市的平均质押率同样稳中有升,2月末的流通股平均质押率上涨3.29个百分点,为43.17%;限售股的质押率微增1.92个百分点。
缩量意味着资金出借意愿下降,然而质押率的上行却表明单个股票的融出资金在增加。对于如此矛盾的现象,一家中型券商信用交易部总经理解释道,为配合股票质押新规执行,公司着手清理了一部分风险偏高或利率偏低的项目,但对于那些质地优秀的上市公司,公司依然敞开大门。这些公司的股价在经历了2月的调整后,风险得到一定释放,因而质押率或有上调。
个别券商整体风控存隐患
伴随业务规模增长,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风险事件频发,去年不少券商都因股票质押项目违约而做了资产减值准备,个别券商股票质押业务甚至出现质押资产跌破债权净值的现象。
截至今年2月底,某南方小券商的沪市平均履约担保比例为93.74%,某西北券商的沪市平均履约担保比例为110.09%。
某券商融资融券业务负责人表示,履约保障比例低于100%就意味着“资不抵债”,涉及上市公司股票很可能已经被轮候冻结,质权方短期内很难处理这些股票,对融出资金方来说,可能需做较大额的减记。
某大型券商信用交易部资深人士分析,如果风险项目资金来自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这对券商当期盈利影响比较大。若融资方为券商资管集合产品,对券商而言仍是“不能承受”,因为尽管公司短期利润不大,但客户遭遇亏损,会对公司美誉度产生负面冲击,可能会带来客户大面积流失,长期影响不容小视。若融资资金来自定向资管产品,则融资资金方很可能为银行理财资金或信托资金,那么券商作为管理人,会参与后续的催债、起诉、出庭等流程,流程虽然繁琐,但对券商实质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