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赚钱而投资者不赚钱,这一直是基金行业的痛点,也是横亘在投资者心中的一道伤痕。基金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偏股型基金19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18%,而基金持有人的投资收益趋近于0,甚至亏损。这种对比太刺眼,更是基金从业者不愿看到的局面。
笔者认为,基金赚钱而投资者不赚钱,最根本的原因是投资者在巨大波动的压力下无法正确择时,很多投资者在市场高位买入基金并在市场低位赎回,错误的投资导致亏钱的投资者比例很高。据基金业协会披露数据,截至2014年9月份,公募基金总份额为3.84万亿份,与当年5月份的4.12万亿份相比净赎回2800亿份,事实上此后的8个月上证指数飙涨95.09%;而截至2015年6月份,市场出现连续5个月的净申购,份额合计增加2.04万亿份至6.24万亿份,但市场很快迎来了断崖式调整,上证指数8个月下跌40.64%;截至2015年12月份,市场再现4个月的净申购,份额合计增加1.31万亿份,随后2个月便是股指深跌24.05%。
如何来解决这一行业痛点呢?除了加强投资者教育、严控基金公司发行产品节奏、倡导基金经理自购基金外,有没有其他行之有效办法?
目前来看,倡导绝对收益策略也是一步好棋,绝对收益基金能解决普通投资者“择时”的短板。
所谓绝对收益基金,是指相较于某个基准(如定期存款收益或净值1元)在投资理念和策略上以“取得正收益”为目标而进行投资运作的基金。通俗的讲就是每年都要挣到钱。而目前大多数的相对收益投资,其目标通常是打败某一相对业绩标准(比如某个股票指数或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的复合指数),其投资和风险控制都围绕这个相对业绩标准进行。通常“相对收益投资” 收益与指数涨跌较为同步,当市场持续性或大幅下跌时难以让投资者赚钱。
遗憾的是,绝对收益类产品日益稀缺:一是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幅大幅下降,这一增速从2016年初的50%降至今年上半年的不足10%;二是2017年保本基金新规出台,保本基金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三是2015年9月份股指期货新规出台,对冲基金业绩受到较大影响。
于是,凤毛麟角的绝对收益产品显得弥足珍贵。据笔者观察,绝对收益基金在收益实现策略上,多有大类资产配置、多元打新策略、仓位分类管理及精选个股策略;在控制回撤上,更是保持中性仓位,注重安全边际,严格止盈止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金融业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要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笔者认为,这些讲话为基金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和重要的方向。新时代下,基金行业需要回归本源,将投资者需求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对接;坚定不移地将防控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降低净值波动率。
笔者为绝对收益策略点赞,一是这些产品能让普通投资者“穿越牛熊”和“避免择时”,二是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经理能耐得住寂寞,选择背对业绩榜单的掌声和鲜花,三是基金公司尊重基金持有人的获得感,将考核体制设计得更加科学化,敦促这一策略长久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