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30日证监会公布大发审委委员名单以来至今,大发审委已经工作10个月有余。笔者以为,目前IPO审核的内外部环境逐渐转好,审核的全面性、综合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保荐机构以及拟IPO企业也进入自主提升阶段,IPO“堰塞湖”现象也得到有效缓解,一个稳定健康的发审节奏正在逐步建立。
2017年9月30日,证监会正式公布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名单,总计63人。由于从本次发审委开始,不再设有创业板和主板发审委,因此被称为大发审委。第十七届发审委由42名专职委员和21名兼职委员组成。其中,来自证监系统的委员有33人,来自部委、高校、金融机构等证监系统外的委员有30人,接近半数。这为大发审委的审核特点奠定了基础。
目前IPO审核比以前更加全面、严格,不仅关注财务指标,而且还关注非财务指标,比如法人治理规范性、信息披露合规性、环保风险等,以及企业总体状况、发展前景、可持续盈利能力等,充分体现了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审核理念。
在法定新股发行财务指标等基础之上,大发审委的审核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特征,如发审委的审核标准已上升为审核体系,这一体系涵盖财务和非财务等多维度指标,强化了审核的综合性、全面性、专业性、精细化等属性。这正是大发审委委员结构变化带来的趋势,大发审委在专业人才配备、任期等方面进行了微调,匹配更加特色和更加复杂的上市公司融资需求,保证了审核速度和审核质量。
在上述内部环境的驱使下,大发审委工作以来,IPO审核过会率一度出现骤减,单次会议审核通过率一度低至17%,月度通过率低至36%,且有一定数量的企业面对更加全面的审核标准选择了主动撤销IPO申请,但发审委的审核速度并没有实质性放缓,而是一直延续稳步推进态势。
大发审委的审核理念正在带动外部环境的向好,如提交IPO申请材料的企业平均水平有所提高,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发审效率进一步提升。据笔者统计,7月份IPO企业过会率已升至68%,并且近一年来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生力军,IPO企业质量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积压已久的IPO“堰塞湖”也正在加快消退。截至2018年7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308家,其中已过会31家,未过会277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71家,中止审查企业6家。
笔者认为,大发审委不受发审数量变化所左右,从严执行审核标准,全新审核理念具有较强的定力,客观上提升了新股质量和倒逼拟上市公司自主提升质量,通过守好资本市场入口关,有效提升了A股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