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野蛮化” 是一大进步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徐金忠 2018-01-17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很长一段时间,在举牌过程中,一些资金的“野蛮行为”留给市场如下印象:老谋深算的资金借着“白手套”,依靠杠杆资金,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肆意掠取,短时间内大量增持,达到举牌线;然后加入举牌资金和上市公司原有股东的股权之争阶段,多番厮杀,最终胜王败寇。

举牌资金的“野蛮行为”,一般情况下可以从目的、手段、过程和结果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目的,此前一些举牌资金,如果是财务投资者,时常会有一夜暴富的预谋,即便是战略投资者,有时也希望借助举牌攻城略地、变客为主。其次是手段,举牌资金借“白手套”实现遁形,借杠杆放大资金,举牌后股权质押再增持等套路轮番上演。再次是过程,一般而言,“野蛮人”一旦举牌成功后,往往会直接插手上市公司发展,很多时候也就会与原有股东形成针尖对麦芒的局面,一旦股权之争开启,举牌方、防守方乃至普通投资者,多数时候都难在乱局中独善其身。最后是结果,举牌资金或成功入主、革故创新,或被迫撤退,或黯然离去,而往往留给上市公司的更多时候是一地鸡毛。

如今,举牌资金的上述“野蛮行为”正在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举牌2.0”、“举牌3.0”等新模式,其中最大变化就是逐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新局面。同样,在举牌目的上,举牌资金追求财务投资,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需要与上市公司共同成长,分享成长的喜悦;如果是战略投资,那么更是谋求形成全新的竞争和合作模式,期待共赢乃至多赢局面的出现,寻找双方乃至多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至于举牌结果,竞合关系中的举牌各方,更能明白各自的利益诉求,往往能找到或是产业协同或是业务转型等以产业为核心的相处之道。

可以肯定的是,举牌“野蛮行为”的逐渐消退,其背后更多是监管引导、市场自律之下的市场进步。从监管来看,监管层封堵保险资金、理财资金等违规举牌上市公司的漏洞;监管“喝止”杠杆举牌、杠杆买壳的“邪道”,让举牌资金明白举牌合规方能计之长远;监管为举牌事件中的各方明确股权争夺、利益博弈的界限,使得举牌的较量之中,各方争夺得有理、有利、有节。

从市场自律角度来讲,举牌资金的“去野蛮化”,更是循时驭势、审时度势之举,举牌资金撬动优质上市公司资源的不二之法就是产业逻辑贯穿举牌始终。同样,从竞合互利的角度来讲,市场也正是在用现实的损益引导各方从市场的视角寻找“平衡点”。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