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元赌约”雷军要赢? 小米提前完成亿部手机出售目标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向炎涛 2018-10-26 10:52: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在雷军与格力董明珠10亿元赌约进入倒计时之际,小米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的“小目标”。

10月25日,小米在故宫博物院发布今年旗舰机型小米MIX3。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发布会现场称,小米手机出货量刚刚破亿部,提前完成今年的手机出货量目标。这意味着,小米成为继华为、OPPO之后,第三个进入“亿部级俱乐部”的国产手机品牌。

出货量破亿部

去年10月份,雷军在小米全球核心供应商大会上提出,2018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目标为1亿部。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17年小米手机在全球范围内出货量为9240万台,排名第五,位列三星、苹果、华为、OPPO之后。

今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销量持续下滑。然而,小米集团半年报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销量达3200万部,同比增长43.9%,为全球前五大手机公司中增长最快的公司。

雷军表示,小米手机出货量突破亿部,是过去三年来小米狠抓技术创新、产品品质和国际化的结果。

其中,海外市场为小米手机的增长贡献了主要力量,尤其在印度市场,小米手机已经称王。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8年第三季度中,小米占据印度手机市场2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其次是三星和vivo分别占23%和10%。

此外,欧洲市场也已经成为小米新的战场。根据第一手机界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小米都取得了线上第一的成绩。

“手机出货量破亿部说明小米性价比的路线得到了全球市场的认可。”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第四季度有圣诞节和元旦,按照小米目前出货量预估,今年全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应该会在1.3亿部左右。

在孙燕飚看来,出货量的增加对于小米来说更是战略意义的凸显。早在今年赴港上市之时,小米就提出了“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即“硬件+新零售+互联网”。

“在小米所有的未来发展战略中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手机用户数。”孙燕飚表示,小米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目前小米互联网业务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这需要用户基数。此外,手机出货量突破亿部,对于小米在消费级IoT业务方面的布局起到加速作用。

高端市场崭露头角

除了凭借高性价比的中低端机型冲量,小米一直没有放弃高端市场的尝试。

三年前,小米推出全球首款全面屏手机小米MIX。三年后,当全面屏成为手机市场主流,雷军称MIX3为全面屏新的里程碑作品,并定位为商务旗舰,定价从3299元起。

今年以来,包括华为、OPPO、vivo等在内的国产手机已经纷纷发布全面屏旗舰机型。而在发布会现场,雷军毫不避讳与华为的竞争,并称“有华为这样的竞争对手,对小米是好事,跟对手的比拼让小米越来越强。”雷军引用测评机构DXOmark评分结果称,小米MIX3拍照水平世界第三,超过华为P20。

“雷军曾经说过,小米的硬件利润率不会超过5%,无论怎么竞争,小米身上都会扛着性价比的牌子,但实际上,以MIX3的配置来看,成本并不低。”孙燕飚表示,此次发布的商务旗舰实际上仍然延续了小米一贯的高性价比。但是,显然小米已经走出了过去只能卖2000元以下的漩涡,跻身3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监测显示,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MIX机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说明小米不再是依靠低端机型红米在海外打天下,MIX在欧洲市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孙燕飚如是说。

在孙燕飚看来,无论是发布商务旗舰机型,还是手机出货量破亿部,在中国主流手机品牌已经全面占领全球市场的关口之际,小米也给资本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小米今年上市以来,股价已经接连破发,一度跌至最低点11.66港元/股,较最高点时22.2港元/股的股价相比跌了近一半。

“今年因为中美贸易战、科技股普遍下跌等因素,小米也不可避免受到牵连,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严重被低估。手机出货量破亿部和发布新品也是为中国手机概念股乃至供应链打气。”孙燕飚如是说。

10月25日小米新机发布后,小米集团收盘涨3.43%,报12.68港元/股。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