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岳
截至11月22日,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已经连续20个交易日发布“不开展逆回购操作”公告了。这让市场有些焦虑。笔者认为,“逆回购焦虑”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界存在的惯性思维,即央行不做点什么大家心里就会感到空落落的。其实在当前的下,保持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是央行货币政策执行的基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才是重点。
央行本轮20个交易日暂停逆回购,已经创出了自2016年以来的最长纪录。对于这个现象,部分机构是有着清醒认识的。他们认为,逆回购长期暂停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收紧,只是央行根据市场流动性需求做出的选择。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多次降准,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消解了MLF规模膨胀带给金融机构的压力。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MLF余额为49315亿元。11月5日,央行开展了4035亿元MLF操作,期限1年,操作利率为3.3%,与上期持平。由于上周六有4040亿元MLF到期,另有5亿元降准置换回笼,因此完全对冲到期规模。
即便现在MLF操作以对冲当月到期资金为主,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减轻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央行对于当前市场流动性的总体判断就是处于“合理充裕水平”。既然流动性是这个状况,那么逆回购按兵不动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流动性不是现在的主要矛盾,那主要矛盾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答案就在人民币新增贷款和新增社会融资两个指标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970亿元,同比多增338亿元,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716亿元。在央行、银监会极力督促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力度的背景下,这两个指标仍然没有明显起色。显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存在较大问题。
疏通货币政策政策传导机制已经喊了好多年,但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包括中央、各部委都一再强调,政策要致力于“几家抬”。政策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是当前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
从市场层面来说,“逆回购焦虑”有它的合理性,长时间暂停常用货币政策工具,会引发货币是不是要收紧的猜疑。尽管金融部门已经多次向市场释放信号,不会收紧货币政策,而且一再强调会根据形势进行适时适度的预调、微调,但市场仍会捕风捉影。由此也不难看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工作比预想的要难很多。
消除“逆回购焦虑”的办法就是提高货币政策执行层面的透明度,或者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比如金融监管部门在每月的月初或月末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向社会公布。不仅仅是数据的发布,还要有对数据的解读。在这方面,国家统计局的做法就比较到位。笔者相信,此举不仅可以消除“逆回购焦虑”,还能够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