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杨苏
随着汽车行业发展减速,此前被高速发展遮掩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近期,证监会有关商誉减值的规定,引发了A股市场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讨论。如果只考虑汽车行业,市场已多用“寒冬”来形容2018年车市,再考虑许多依赖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盈利的企业,那么汽车行业2018年年报蕴藏的商誉减值风险不容小觑。
近期,证监会发布有关商誉规定并提示风险,“近年来,公司商誉账面价值占总资产、净资产的比重越来越高,商誉减值风险也随着经济周期波动逐渐显现,可能对公司实际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考虑到商誉的特殊性质,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应高度重视相关风险,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
可惜的是,受雇于上市公司的审计机构,并不能完全按照自身专业视角去提示商誉减值风险,只能依赖于上市公司的判断。同时,有关商誉减值更详细的规定是缺乏的,因此许多公司规避了减值操作,特别是对于汽车行业的上市公司。
经过5年的并购扩张,A股公司商誉规模迅速增长,从2013年上半年不到2000亿元到2018年上半年约1.4万亿元。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3季报,A股各板块商誉占全市场商誉比前五行业分别是传媒、医药、计算机、机械、汽车,占比为11.6%、9.8%、7.2%、7.1%和6%。按照商誉占自身行业净资产比重看,排名前5行业分别是传媒、医药、计算机、机械和汽车,分别为25.9%、22.2%、18.8%、13.5%和13%。
如果从商誉占总资产比例的角度考虑,A股汽车行业公司已经达到约5%,位列所有行业第五名。海通证券预计,汽车行业2018年全年商誉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接近20%,较2010年增长约50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兼并收购,尤其是大额的跨国收购。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持续多年的增长,让汽车行业商誉减值测试一直处于非常保守的水平,大部分公司并不进行减值。一方面,汽车行业产业链相对清晰,从零部件、整车到经销商;另一方面,新能源车高度依赖政策补贴,所以一旦面临行业性的下滑,汽车公司将发生极大的商誉减值损失。
2018年恰恰是这样的一年,强者更强但弱者已面临困境,汽车业的“马太效应”让更多的利润集中到极少数龙头车企手里。能够实现全年销售目标的车企不多,那么将有更多的零部件等产业链企业受到波及,这样的现象已经彰显在2018年半年报和三季报中。
证监会在风险提示中列出七种特定减值迹象,并要求每年年底必须进行商誉减值测试。记者注意到,不少企业实施数次并购重组进军新能源车,但受益于政策补贴才获得盈利,经过2018年补贴政策调整,部分企业将面临极大的商誉减值风险。
汽车行业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并购重组频现。但受益于汽车行业良好的市场消费能力,所以鲜有商誉减值发生。不过,激进的财务终将以一场业绩地雷的爆发而结束。记者翻阅汽车行业公司财务报告,发现除了商誉之外,包括研发等会计科目也会以市场销售良好而常年不减值,减值计提压力增大的资产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