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湘:到一线工厂去,到深圳、松山湖去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8-12-31 00:05:4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我崇拜我身边的年轻人。”

当被问及是否有崇拜的人时,李泽湘,这位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毫不掩饰自己对年轻人的欣赏。相比回忆过去,他更愿意谈及未来,尤其是年轻创业者们,“他们所做的事情,远超我们的想象。”

李泽湘接受采访的地方是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它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当年为了给创办的几家企业寻找新的发展腹地,李泽湘在以深圳科技园为圆心、周围一小时车程内的产业园区考察一遍后,选择了松山湖。

松山湖背靠的珠三角拥有世界工厂的地位,也是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使得以深圳为代表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成为全国经济的发动机。随着港澳相继回归,珠江三角的区域合作经历了由“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发展过程。

这里具备给西方企业代工后留下的完整制造业体系,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供应链优势孕育新的创业力量。李泽湘将它视为“能够让深圳、香港和东莞各种优势汇聚在一起,形成化学反应的地方”。

这位生于洋务运动重镇——湖南的师者坦言,他看过唐浩明所著的《曾国藩》,湘军打仗的策略、洋务运动的发展,这些方法都潜移默化影响他的处事原则。如果说当年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百年之后,在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四十周年之际,李泽湘要发起的是一场基于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培养高新技术领域创业人才的实验。这样的实验正在成为四十年后继往开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10月10日,南部天气依然湿热,雨后的松山湖水汽氤氲。李泽湘一早便从香港驱车来到这里,上午他需要接受一波媒体的群访,下午简短休息后要接见某市前来的政府人员,向他们介绍松山湖基地的创业模式,讨论如何在他们的城市进行复制。

身着黄色休闲衬衫和黑布鞋,随身背着一个旧的红色书包,声音洪亮,逻辑清晰,这是李泽湘多年讲堂上养成的习惯,用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描绘着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前景。

四年前,李泽湘所在这座大楼大多数房间还空着,一些楼层还处于半完工状态;专注清洁机器人的云鲸科技还在落地阶段,甚至还未有自己的名字;主攻水上机器人的逸动科技才刚起步;李群自动化刚拿到了红杉资本的A轮融资;一楼的实验室里,工业机器人正在富有节奏地展示月饼的全自动化包装生产线。

三年前,李泽湘亲自设计创办的粤港机器人学院刚刚成立,招收第一批学员。当时的李泽湘坐在行驶在深港大桥的商务车里,指着车窗外高耸在深圳湾的大楼,对车里的学生们说,“看,这里才是一派生机勃勃。”

三年后,曾经半完工状态的大楼人丁兴旺,云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了自己的产品,完成孵化;逸动科技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57岁的李泽湘停薪留职,全身心投入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50多个项目正在孵化。2016年,他还参与发起香港科技创业平台暨青年创业服务系统HONGKONGX。不久前,他刚与学生汪滔获得了“2019 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大奖”,这是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国际奖项。

机器人学院的第一届学生将在明年6月完成学业。说话间,会议室一旁的屋子里,学生们正在研发自己的项目,另一旁的图书室里,还有一些学生正在整理新到的书籍。“图书馆,是传承所有思想最重要的东西,我把我在卡耐基·梅隆时代、伯克利时代、港科大时代所有和机器人相关的东西都运过来了,还在不断完善大量采购。数学教材一定要原版,老师教得不好没关系,学生可以自学,让学生把数学和工程联系起来。”图书室一排书架上摆放着影印版的英文数学教材,书籍上用油笔手写标题,“一些学生们没钱买昂贵的原版教材,就将教材打印出来。”另一个书架,《爱因斯坦》、《本杰明·富兰克林》、《爱迪生》的英文版人物传记相邻而立,旁边书架则摆满伯克利大学、港科大经典的博士生论文影印版,汪滔的本科和硕士论文也在其列,记录了一篇论文如何变成产业的过程。

李泽湘要做的,就是把更多论文里的技术形成产业,告诉学生“创业没有那么困难”。李泽湘要续写的故事,就在这一篇篇论文当中。

尝试

1979年,17岁的中南矿冶大学本科生李泽湘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在美国铝业公司的资助下赴美留学。1983年,他作为优秀毕业生,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机工程及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在硅谷风投正盛的80年代,他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1986年和1989年分别拿到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他又陆续担任过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以及纽约大学机器人与生产制造研究所的助理教授。

1992年岁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动身南巡。尽管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也是在这一年,李泽湘带着“想办一所大学”的想法来到刚成立不久的港科大,创办了数控研究实验室及自动化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办一所学校并非易事,港科大的创办为我提供了一个平台。”彼时,中国的机器人行业才刚刚起步。同年,沈阳金杯汽车公司找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发AGV机器人。15年后,脱胎于该研究所的新松AGV与通用汽车全球采购部签订AGV机器人供货合同,方才结束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产业化并非是李泽湘最初就有的想法。香港回归的那一年,顺德一家企业的老板买了一台设备却运作不起来,到学校里寻找帮助,偶然间找到了李泽湘的团队,最后解决了问题。那时起,李泽湘开始思考如何把学校的科研与产业结合起来。当时,产业对于他们所做的研究需求还不大,如何使这些研究走出去,是第一个难题,“不是等这个产业发展起来,而是去创造产业。”

机会始于1999年。这一年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创建深港产学研基地,以促成两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固高科技有限公司由此诞生。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深圳市委市政府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决策。

固高英文名为“GOOGOL”,数学里意为10的100次方,创意来自李泽湘的妻子。成立固高时,中国创业潮方兴未艾,中国的风投远不成熟。“几个朋友聊天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公司。”困难也接踵而至,产品如何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在市场不存在时如何培育市场;团队不断有人离开,如何克服?李泽湘等人花了五年时间,向企业做理念推广、运动控制技术的培训,同时也让自己的产品逐步成熟。

如今,固高已成为机器人业内控制器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公司,占据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今天我到内地很多城市,一些新兴行业里面的装备公司,大部分是从深圳、东莞成长起来的。”从早期的PCB钻床、滴灌设备到半导体、LED设备,到后来的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李泽湘们见证了整个深圳乃至珠三角装备产业的发展。

创办固高的过程中,李泽湘最大的体会就是人才匮乏。尽管香港科技大学培养了一批不错的学生,但大部分人还没毕业就跑到硅谷或到美国深造,鲜有人愿到深圳来。李泽湘开始思考,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在固高1.0版本上迭代出2.0。“大学最重要的成果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论文。”李泽湘在港科大开设两门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工程意识。汪滔,就是其中机器人比赛与设计课程的学生。

随后,李泽湘又与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创办了控制与机电工程学科部,按香港科技大学的模式设置。从2004年到2010年,每届大概有50多个学生,现在这批学生已在深圳、珠三角乃至中国的装备领域成为骨干,创办不少公司。

代号“3126”

当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李泽湘的学术创业继续在这片热土拓展疆域。“在产业进入深水区或无人区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以技术,尤其是原创技术为主的学院派创业者。除早期北大王选和科大讯飞等少数案例,学院派创业在中国几乎消声灭迹,远滞后于草根派创业。根本原因是‘钱学森之问’提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这是李泽湘在他的万字长文《粤港机器人学院——新工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中的一段话。李泽湘希望的是能够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告诉他们,创业其实没那么难。

透过李泽湘在港科大的实验室“3126”的窗外,可以看到清水湾开阔的海景,学生们时常去水上划船和玩帆船。大疆创始人汪滔、李群自动化创始人之一的石金博、逸动科技的创始人之一陶师正,都是从3126实验室走出的创业者。

从3126走出的创业项目,许多都源于学生的课题或毕业设计,例如大疆的无人机、逸动科技的电动舷外机。李泽湘常对学生说,不要沉迷于港科大的美景,要干一番事业,应该到一线工厂去,到深圳、松山湖去。

李泽湘曾对一个一直待在实验室的学生说,不去杀两个鬼子,就别从实验室毕业。这位学生找到李群自动化的工程师,彼时公司正在研发新一代Delta机器人,工程师在运作过程中发现,机器人旋转轴的输入输出不一致,在不同位置和不同角度也不同,影响机器人精度。这位学生用时两个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误差分析中,列出一个能产生误差的因素。“按照最后的办法,能够把精度提高至少5倍甚至更多,这是国外公司都没解决的问题。”李泽湘说。

2014年,李泽湘联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发起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3126”模式继续迭代,从单个团队、实验室孵化到创建孵化平台,“一方面到国内各大学宣传推广,把理念和成功案例介绍给大学生,让他们了解大学生也能够创业,不见得非要到企业工作很长时间,积累经验后才可以。实际上最能创业的时间就是20多岁,这个时候犯些错误也没关系。”

随后,李泽湘将松山湖的经验反馈到香港。2016年,李泽湘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香港大学教 授 陈 冠 华 发 起 成 立“HONGKONGX科技创业平台暨青年创业服务系统”。半年前,深圳前海了解到这个硬件孵化模式,也与李泽湘团队接洽,在大湾区进行布局。

筑梦松山湖

从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Xbot-Park大门进去,脚下是整个机器人知识体系地图。入口处的甲骨文、汉字、罗马文、僧侣文和阿拉伯数字构成数字时代的基础,再往前是统治人类两千年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然后是勾股定理。路线一直延伸,陆续迎来牛顿的经典力学、微分、积分、再到更为专业复杂的数学公式。路线图的终点是李泽湘与 RichardM.Murray、S.ShankarSastry所著的《RoboticManip-ulation》(《机器控制论》)。

在基地大楼的另一面,便是粤港机器人学院。第一届招进来的80多个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将于明年毕业,他们分别来自设计学院、机械、电子、计算机乃至数学专业。前两年,他们在本学校上课,但机器人学院会涉入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寒暑假时,这些学生会被安排到企业、展会,甚至国外一些公司、展会去参观学习,开拓视野。

课程内部也进行了改革,加强如数学等基础课程;加强动手的课程,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训练动手能力。学院课程的另一个目标,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用交叉技术找到解决方案。后面两年学生到基地,工程师、香港科大的老师来给他们上课。

在采访前,李泽湘刚和几位学生讨论完毕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试点在往正确的方向走,这么多创业的伙伴在周围,遇到问题可以和创业团队沟通。”这样的课程培养体系,也是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有别于其他孵化平台的地方。而机器人学院、机器人比赛,也为李泽湘他们挖掘好的创业项目提供了来源。

“创业,是检验创新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这是展厅中的一句话。从机器人学院里积累理论与实践能力,训练思维进行项目学习,到研究院的创业营探索可能的项目,随后孵化团队,最终成长公司。

允许失败是李泽湘践行的理念。“在华尔街,失败是负面的东西,但在硅谷,失败是加法,投资者认为如果你的公司没有失败过,证明没有交过学费。”基地的创业者开始能够获得探索经费,让研发产品走通模式。三年以来,基地孵化的团队中80%能够一步步走下去,“这种成功率,尤其在硬件孵化领域,世界上很难再有第二个。”

除了人才培养,在李泽湘看来,这个创业模式的优势还在于有多年积累的稳定供应商。过去三年,在孵化基地,从工业零部件到装备、系统集成、消费市场、环保农业等领域已经聚集大约二十几个团队,每个公司有独特的技术和市场经验。“新团队只要跟这些人吃个饭,问题就解决大半。”李泽湘看来,基地里几大类创业团队间相互支持,正在形成生态循环,固高的控制器设备可为李群自动化提供支持,李群自动化的设备又会支持大疆的电机产品生产。

对于“九十九死一生”的硬件创业,李泽湘在过去几十年间找到了突破困难的方法,即快速迭代,“戴森一款产品需经过五千多次迭代。根据经验,每款产品都需要迭代上百次,少于一百次就是实验室的东西。”这也是李泽湘的处事思维。大湾区的迭代速度至少比硅谷、欧洲快上5-10倍,成本只是其十分之一。“创新精神、不怕失败、全球视野。”这是李泽湘总结基地团队成员们的特点。

在展示墙的另一边,挂满了基地孵化出的企业,除了大疆、李群和逸动,还有云鲸智能、农业自动化团队恩茁科技、致力于利用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解决城市停车困难的松灵机器人、打造能超越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纳密智能科技……

“他们都是一群狼。”李泽湘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