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由证券日报主办,海通证券协办的“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顺利召开。
建设银行资管对公客户团队负责人曹勐、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新业务部业务董事闫立罡、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总经理王和俊和前新时代信托副总裁边涛,五位业界大咖共聚一堂,讨论“新资管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行业将面临哪些新变化?
从2017年开始,大资管行业的规模增速大幅放缓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也是本次论坛中五位嘉宾重点讨论的话题。
对于大资管行业未来可能会迎来怎样的发展节奏,曹勐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资产管理的发展基本上紧跟经济周期,在以投资拉动为主的过去十年经济发展过程中,资管行业解决了信贷规模金融抑制的问题,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顺应了这个发展趋势。现在,深化经济改革需要资管行业自身进行调整,以配合未来新的环境。
曹勐还表示,2018年的资管新规给行业重新梳理机会,在憧憬新资管的同时,还要正视中国资产管理和国外资产管理有三个最大的区别:第一是资金端;欧美国家资管机构管理的都是“老钱”、“长钱”,而中国资管机构管理的钱都是“快钱”,都是“比较年轻的钱”,投资偏好不同。第二是资产端;欧美国家经济增长是以消费拉动为主,而中国还是投资拉动为主,在投资拉动过程中的负债和投资经营效益很难判断,也很难量化。第三,欧美国家的资管行业是监管机构、资管机构和企业三方不断进行市场化博弈的,而中国的资管行业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行动力,市场化博弈的成分要稍小些。所以,这三个鸿沟是经济发展处在不同阶段造成的,很难凭借一个资管新规就完全跨进欧美国家的资管模式。可能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在资管行业的这三个差异将逐渐缩小,并找到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资管行业发展路径。
对此,闫立罡则表示,从保险业的角度来看,保险的钱肯定是“长钱”。2017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大约是15万亿元,其中的80%是委托给保险管理公司管理,这里面除了债券、基金、股权外,大约40%是“其他类”,里面包括了投资计划、PE、长期股权投资等。
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大类投资的比例是逐年提高的。为什么大类投资的比例会逐年提高?闫立罡认为,从美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固定类收益比较高,第二是可以有效规避波动,第三是跟海外的周期性相匹配。
资管行业未来怎样走?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资管产品就是银行理财产品。对于资管行业未来的路怎样走,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里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顾卫平认为,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里面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中国的资产管理高速增长是有它的必然性,但同时也隐藏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风险问题。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才经历十多年时间发展,而国外从上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开始就已经实现市场化了。中国很多的资产管理机构是从影子(影子银行)的模式开始的,随着中国加入“巴塞尔协议”以后,商业银行表内的扩张受到了资本的约束。
顾卫平还表示,资管行业的转型要不忘初心,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但很显然,银行理财这几年的发展还是不够的。银行理财过去是以“非标”为主,而现在,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优秀的管理人都提供了很多的合作机会。未来,希望商业银行能提供更多的和银行理财做资产配置的工具类产品。
王和俊则从信托业的角度阐述了资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表示,2018年以来,整个信托行业的资金规模增速都在放缓,甚至在负增长,信托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也是个位数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这一方面可以说明信托业在坚决执行“去杠杆”的政策,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信托业确实到了一个非常需要转型的关口。
王和俊认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信托行业的发展当然要符合大环境的要求,要服务实体经济,也要增强主动管理能力。此外,还要把科技的力量加进去,要做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这是一个共识。在这样一个共性的环境下,可以观察到整个大资产范畴内各大信托公司的动向,第一类是坚持原有业务的深耕;第二类是做消费金融业务;第三类是坚持做与证券相关的业务。
此外,与会嘉宾还普遍对资产管理机构间如何合作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边涛认为,对于信托业来说,过去主要是靠刚性兑付,而且它的收益比银行理财收益高,实际上是靠价格吸引投资者的。现在,信托公司跟很多的私募机构其实都已经开始进行了深度合作,特别是中国比较有标志性的私募基金,最早也都是跟信托公司合作的,一下子就从阳光私募做大做强了。
边涛还表示,未来,信托公司一方面是要“把盘子里的菜炒得更多”,另一方面是如果不能“把菜炒得更多”就要“把菜炒得更精细一些”。例如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服务,它不仅是开发贷的概念,更多的是城市更新的概念,城市更新相当于要在一个资产里面赋予更大的价值,这还包括一些标的会涉及到医疗、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