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曾炎鑫
商誉如果从减值改为摊销,最大的好处是平滑业绩波动,不会再出现骤然“爆雷”的情况;但另一方面,最大的坏处是每年都将有一笔损失,对商誉占比较高的公司不见得是利好。
可平滑业绩波动
利空重商誉公司
在过往实务操作中,企业常有回避商誉减值的动机,在面对商誉减值迹象出现后,也一直拖延不做减值,直到没有办法回避了才骤然减值,甚至一次性减计为零,因而带给投资者一种“爆雷”的感觉。
新时代证券近期发布的一篇研报也称,在实务中,公司往往在无减值迹象时忽略减值测试,“即使出现业绩承诺不达预期,公司也会以并购重组相关方有业绩补偿承诺、尚在业绩补偿期间为由,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就此角度而言,商誉减值的“爆雷”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过高的收购溢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管理层不断推迟减值,最终让商誉减值一次性集中爆发。
相较之下,如果将商誉做摊销处理,也即在一定年限内进行平均消耗,可以将这一冲击分摊到多年,企业损益数字可以得到较大的平滑。
一位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就会计师角度而言,摊销在实务上更好处理,也更容易把握,关键是不用对是否要减值做主观判断,“大家一起摊销,管理层没什么好说的”。
他还表示,“这也是一种更谨慎的做法,好处是平滑冲击,坏处是每年都有负担”。
以2018年三季报为例,A股整体商誉超过1.4万亿元,“如果按照2006年以前的商誉摊销办法,十年平均摊销,每年的商誉摊销损失就是1400亿元。”这种做法对于商誉占比较大的公司可能会是利空,因为无论如何都要摊销。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参照三季报数据,A股共有2070家公司存在商誉,其中558家公司的商誉对资产占比超过10%,149家公司的商誉对资产占比超30%,21家公司的商誉占比超50%,5家公司的商誉占比超60%。
一位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委员强调,如果将商誉会计处理改为摊销,不一定会按照2006年以前的标准,“可以按10年摊销,也可以按20年摊销,也可以为不同行业制定不同标准”。
商誉减值再评估:
创业板或减值164亿
商誉的规模好统计,但商誉减值的规模不好估算,因为商誉规模大不代表减值多,占比大也不一定需要减值。
招商证券对创业板的商誉减值规模做了测算,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商誉减值估算报告。
招商证券表示,2017年,创业板表观增速为8.8%,并购带来的利润增量为73.2亿元,商誉减值79亿元,对业绩负贡献较大。预计2018年商誉减值达到高峰,2019年后商誉减值对业绩冲击逐渐消退。
据招商证券测算,创业板2018年商誉减值规模达到164亿元,大幅高于上年同期平均水平,将“导致创业板业绩单季度负增长”,估计全年增速到达5.3%。不过,招商证券也认为,一旦2018年商誉减值过去,2019年商誉减值不再增加,商誉对创业板最大冲击将会过去,创业板业绩增速将会自2019年逐年回升。
国金证券在1月份也发布了商誉专题报告。
国金证券认为,创业板存量商誉规模高企,发生减值的空间大,业绩承诺集中到期可能是创业板商誉减值风险的一个“引爆点”,企业盈利整体下行背景下,业绩承诺完成起来更加困难。
据其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报,创业板(剔除温氏股份)存量商誉规模为2746.28亿元,占含商誉公司总体净资产的比重达23.61%。
国金证券表示,商誉减值信息通常在年报中披露,而创业板商誉减值风险将在1月中下旬创业板年报预告集中披露时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