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岳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细数纲要,里面共有七处提到“资本”,我们对此该如何理解呢?
纲要第一次出现“资本”是在第四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一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纲要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此处释放的信号就是,后续深港通的作用仍会进一步强化,如额度的提升、投资范围的扩展等,深市主板、中小企业板尤其是创业板将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创新平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业板、科创板、雄安股权交易所,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平台,发展资本市场则是推进这一进程的重要环节。
在该章第三节“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中第二次出现了“资本”。此处的表述是,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此处对于今后粤港澳资本市场的发展给出了清晰的界定,在强调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也给政策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同时也强调要发展香港上市集资平台,进而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纲要第六章《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两次提到了“资本市场”,分别是: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这部分内容打消了市场对深圳市场发展的疑虑,国家仍会支持深交所的发展,并且后续会有一系列的支持其金融开放创新的政策陆续出台。同时,纲要对香港私募基金、香港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也有助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纲要中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的要求,也会给两地投资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纲要第九章《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第三节“携手扩大对外开放”中第五次出现了“资本”: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资本运作中心及企业财资中心,开展融资、财务管理等业务,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设立资本运作中心是我国企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比如最近某央企就发布了资本运营中心的招聘公告,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公司快速、高质量发展,强化公司资本运营能力建设。香港作为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资本运作中心必然会推进它们的资本化进程,提升它们规范进行资本运作的能力,进而扶助其做优做强。
纲要中还有两处提及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分别出现在第十章《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的前两节: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拓展离岸账户(OSA)功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A),积极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路径;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众所周知,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化的货币,就要求其资本项目可兑换必须达到一定程度。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是提升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的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就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大湾区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获得的政策支持,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可以预见,假以时日,粤港澳大湾区就会形成一批可复制的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经验,并向其他区域推广。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终点,人民币成为国际化的货币才是我们的目标。
从上述纲要中的七个“资本”可以看出,它们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条重要纽带,与资本、资本市场的紧密结合,将会让大湾区发展走得更加坚定、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