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变激进:调架构冲高端 雷军誓夺国内第一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媛 2019-02-26 05:12:3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摘要] 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12.7%至22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3.9%,实现了海外业务占比的新高。

小米提价蠢蠢欲动。

2月20日,小米高调发布了“堆了太多料,制造和研发成本相当高”的最新旗舰小米9,小米创始人雷军直言:“这可能是小米旗舰最后一次定价在3000元以内。”但雷军同时强调,小米永远不会放弃性价比,会坚持紧贴成本定价的策略。

“小米式”提价背后透露出来的新策略颇令外界关注。

早在小米9发布前夕,雷军及小米高管便在微博(WB)上预热多时,小米内部对于是否涨价曾争论了很长时间,而外界亦纷纷预计小米9的价格将“站上4000元”。而从最终定价“意外”低于3000元来看,雷军在提价决策上仍较为谨慎,如何平衡市场与成本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小米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在业界眼里,随着技术迭代和产品性能与成本的同步上升,小米冲击高端,将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小米9的广告语是“战斗天使”,而“战斗”,无疑成为小米新一年的关键词。2019年以来,小米展现出近两年很少显露出来的“狼性”:分品牌、冲高端、调架构、寻增长,杀气腾腾,多头并进。

与之相对的,是小米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中跌至第5。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雷军曾通过重整供应链,果断补齐短板,成功带领小米在2017年实现行业罕见的谷底反弹,并于去年立下“10个季度内,重回国内市场第一”的豪言,而眼下,留给雷军的作战时间越来越少了。

销量承压多端发力

2018年的手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形势并不乐观。

IDC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机市场容量为1.03亿台,同比下降10%,延续了第三季度的衰减态势。具体到“TOP5”的头部玩家,华为、OPPO、VIVO位列前三并保持增长,而苹果和小米则出现下滑,降幅分别为19.9%和34.9%,小米亦从国内前4跌至国内前5。

综合去年全年的数据,小米的出货量为0.52亿台,同比降幅缩窄至6%,位列国内第四,排在OPPO、vivo、荣耀之后。而若将眼光放之全球市场,则出货量前五为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PPO,三星、苹果分别下滑8%、3.2%,华为出货量为2.06亿台,同比增33.6%,小米出货量为1.23亿台,同比增长32.2%,OPPO则微增1.3%。

由此可见,小米于去年第四季度的国内市场表现失利,但在全球市场仍能维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解读称,主要是因为红米、小米分家调整了生产线,整个下半年没有红米新品发布,导致收官销量不理想。而这也可以解释为,是小米主动调整自身产品结构过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阶段。

实际上,在雷军看来,5G到来之前的过渡期里,是小米集团最关键的一段调整期,小米亟须调整好自身的内部矛盾。

其中,一大目标就是利用品牌拆分,在兼顾性价比优势的同时往中高端领域进行稳步扩张,为迎接5G时代到来获取足够的竞争筹码。

今年1月初,小米就将红米独立出来,任命集团副总裁卢伟冰全权负责,并将红米与小米品牌做了区分,对Redmi赋予了“高品质、死磕极致性价比”的定义。新品Redmi Note7的销量也不负所望,首销一个月就达到100万台。对于小米品牌,雷军坦言,就是聚焦“创新、黑科技、极致体验,同时只要保持性价比就行了”。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小米9销量符合市场预期,则“紧贴成本的定价”的价格设定原则,就会为小米未来推出真正符合行业平均价格水平的高端机破除障碍。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小米9的价格有所提升,主要是源于成本上涨;一方面是元器件价格的普遍上涨,另一方面,小米9导入了更多先进技术和工艺,采用了用料十足的器件。例如,全球首发的高通骁龙855比骁龙845贵20%;索尼相机模组贵了30%。屏幕指纹比后置指纹贵2倍。此外,小米的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去年前三季度,小米的研发投入超过了40亿元,而且还在不断加码。

雷军在小米9发布会后的采访中谈到,光是AI技术,小米就有1500人的工程团队,相机部门也有几百人的工程团队。小米员工23000人左右,工程师团队有上万人。小米在研发投入、产品精细度,每一个角度都下了巨大的功夫。

而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近两年,小米手机从传统的中低端印象逐渐发展成为一家高中低端手机线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企业。小米MIX、小米系列和红米系列三大类分别覆盖高中低端市场,黑鲨、美图、POCO分别在游戏用户、女性用户、海外用户的垂直赛道上发力,共同形成了小米的多品牌矩阵。

三度调整架构

2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了《手机部与平台部组织调整及任命通知》,引发外界关注。因为自去年7月上市至今,小米已经进行了三次架构调整。

根据最新调整,小米手机部成立参谋部,任命朱磊为参谋长,负责手机业务销售运营、业务经营分析、成本核算等业务,向林斌汇报,产品成本部并入手机部参谋部。手机部成立显示触控部,任命刘安昱为总经理,向林斌汇报。手机部核心器件部并入硬件研发部。同时,成立独立的音频(Audio)核心器件团队。

去年9月,小米成立了组织部和参谋部,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刘德、王川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和(00001)参谋部长,同时改组电视部、生态链部、MIUI部和互娱部等四个业务部重组成十个新的业务部,并让一大批80后年轻干部走向战场,攻城拔寨。去年12月,小米又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王川兼任中国区总裁。

对于组织架构的调整,雷军回应称,自己和小米所有高管都没变,还在坚持超扁平化的管理,过去一周的微博发布会绝大多数内容都是自己亲自写的。雷军还指出,小米已经有2.3万员工,人力资源确实进行了人才梳理,此举是为了管理升级,今年还会巨资投入人才管理培训,对不同级别的干部采用不同级别的培训方式,给不同级别的工程师和专家不同的福利和激励。在雷军看来,这绝对是小米整体管理升级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一个2.3万人的公司,如果不做这些管理升级的话,将来很难进化到管理超过10万人的团队。”早在今年年会上,雷军就曾坦然指出,必须化解小米高速发展的速度与当下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小米想要在竞争的下半场持续保持创新性和战斗力,就必须在制度设计、组织架构和调兵遣将上进一步进化。

亟待二次反弹

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曾凭借42%的增速成为增幅最猛的国内厂商。彼时,带领小米重回巅峰的雷军订立了小米的新目标:10个季度内,国内市场重回第一。如今时间过去一年,拆品牌、冲高端、调架构、寻增长,变革毫不含糊,杀气腾腾主动走出舒适区的雷军能否二度逢春,打赢新的一场翻身仗?

海外市场和AIOT战略,将成为战略调整后小米未来的增长支柱。

在2019年小米集团年会上,雷军宣布启动了“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并宣布将在未来的5年内,持续在AIoT领域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ALL in IoT”。雷军指出,IoT就是万物智慧互联,就是超级互联网,赢得了AIoT,小米就赢得了未来“硬件+互联网”。 雷军的规划中,小米“手机+AIoT双引擎”由“1+4+X”的战略产品组合,1代表小米手机,4代表小爱音箱、路由器、电视、笔记本4个战略级产品,X代表丰富的生态链产品矩阵。

目前,小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物联网平台,构建出初具规模的IoT帝国。截至2018年11月,小米IoT平台现已连接了1.32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支持超2000款设备。其中,小爱音箱已成为小米AIoT的战略枢纽产品,累计销量已超过900万台,用户累计唤醒超过100亿次,

雷军在小米9会后的采访中谈到,过去一年小米在海外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在印度第一,印尼第二,去年开始死磕欧洲,目前已经排到第四了。

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12.7%至22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3.9%,实现了海外业务占比的新高。

“今年小米海外的工作重点是一定要拿下欧洲,美国可以先放一放。去年,小米海外业务营收占比43%。很快,海外收入会超过中国收入。”

与此同时,小米在新零售布局上斩获颇丰。2016年小米开始布局线下小米之家后,线下直销和各种分销渠道加速铺设。截至2018第三季度,中国大陆小米之家达到499家,授权店网点超过1100家,小米天然的“线上价=线下价”所产生的渠道势能将逐步进入释放期。这种集传统线下零售和线上零售优势于一体的方式,有望帮助小米触及线下零售万亿市场蓝海。

西南证券研究院刘言分析指出,小米起初以互联网思维经营手机业务,超高性价比形象深入人心,目前通过“多赛道+海外市场”同时扩张,有望打开小米新的增长空间。

西南证券发布的《全球科技行业专题报告》指出,未来IoT物联网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智能家居的语音交互会带来大规模智能家居设备的换机潮,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AI赋能下的IoT设备与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完整统一的体验,以家居物联网为导向的消费级IoT将成为小米未来业绩高增的新动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