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徐天晓 桂小笋 冷翠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原董事长葛华勇对有关年轻群体的消费和借贷情况十分关注。在他看来,鼓励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但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年轻群体的消费和借贷特征,全面掌握他们的征信数据,更好发挥舆论引导、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征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年轻群体理性使用借贷服务。
曾有媒体报道:目前90后人均负债达到12万元;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56%尚未开始储蓄。2017年,90后消费金额增长迅猛,同比增长73%,增幅达70后的近两倍。90后的贷款人中有接近47%的人产生过逾期,64%的90后借贷人群在四个平台上同时有借款,等等。
葛华勇认为,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90后群体借贷比例较高,而储蓄比例较低。他表示,如果不掌握90后整个的征信记录,相当一部分90后依靠家长支持或者用借新还旧的方法来进行消费,在不好的情况下,就会有部分人还不起款。
葛华勇表示,在消费升级和鼓励消费的大环境下,相当一部分年轻群体以“借钱度日”为生活方式。调研发现,少数年轻群体在自身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过度注重享受、品质消费,又敢于使用市场上高利率信贷产品,最终无法偿还、导致个人违约,甚至出现了暴力催收、“裸贷”、跳楼等负面事件。“个人群体信用危机一旦扩大,容易产生连锁效应,将风险向社会层面传导,进一步危害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他表示。
在今年的提案中,葛华勇对少数年轻群体出现较为严重的借贷违约的原因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宣传导向问题。众多商业机构和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和倡导“消费主义”,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年轻群体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部分提供信贷产品的商业机构,过分强调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但刻意回避了高利率、高违约金,金融知识欠缺的少数年轻群体难以辨识。
二是业务合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领域开展业务,有的借贷业务过度以趋利为目的,业务风控水平有限,对客户安全与隐私保护能力不足,并不具备普惠特质,反而会加速放大金融风险。
三是制度保障问题。一方面,很多商业机构由于缺少数据条件和完善的征信支撑,难以识别并阻止多头借贷、骗贷等行为,并延伸出坏账处理难等问题;另一方面,数据大量集中在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头部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头部企业并未与长尾企业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
如何引导年轻群体适度、合理使用借贷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葛华勇对此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社会舆论建设,普及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理性、科学的消费习惯,借贷产品的信息披露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引导年轻群体合理使用借贷服务。
二是鼓励正规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例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普惠金融,加强对年轻群体的服务覆盖,提升对年轻群体的服务能力。同时,发挥商业银行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客户风险管理机制和经验,做好风险提示,引导年轻群体使用合规、可持续的借贷服务。
三是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在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开放相关信息资源。推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设,支持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利用公共信息,鼓励各类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和创新,并严把放贷机构市场准入,一律持牌经营,最终让有资质的放贷机构建立在真正掌握借贷人征信记录的前提下进行授信额度内适度的放款。借款人则在自身能够偿还的基础上量力申请借款,以防止个人借贷过度膨胀给经济、社会带来负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