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张志伟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从国内企业来看,缺乏价格风险管理的体系,企业真正进行套期保值的比例不高。根据这一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近日,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关于加强我国大宗商品企业价格风险管理”的提案。“我国大宗商品企业对价格风险的管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价格的波动。”贺强认为。
贺强进一步分析称,虽然财政部已经对套期会计准则做了新的修订,对套期保值敞口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明确,对各会计期间的套期保值的确认要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国内企业很少能统计清楚自己企业的敞口数量,套期会计企业运用的比例非常低。同时企业的套期保值制度也绝大部分停留在对没有建立敞口的“业务”行为的监控,仅仅是对衍生品头寸进行监控,国内的监管也存在重衍生品管理、轻敞口管理的状况。
“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就造成了一方面现货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绝大部分靠天吃饭,企业利润随着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而波动;另一方面企业参与衍生品交易出发点是套期保值,但是由于敞口算不清楚和监管机构的对衍生品单方面的严格监管,套期保值逐步演变成投机,从而造成了的衍生品巨亏事件时有发生。”
据贺强研究,与国际企业风险管理相比较,我国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31000和美国反虚假财务垄断委员会的发起人委员会(简称COSO)发布的COSO框架是风险管理和企业风险管理的两大理论基础。价格风险管理属于企业风险管理中市场风险管理的范畴,而我国缺乏专门从事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专职机构和制定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标准的机构,从而造成我国的大宗商品企业缺乏价格风险管理意识,利用金融衍生品时也很少从企业价格风险管理出发,企业对价格风险敞口认识不一,并且管理标准缺乏;另一方面是,国际上的大宗商品企业主要使用专一的大宗商品的业务和价格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CTRM系统,国内除了几家原油进出口企业运用美国软件企业提供的CTRM系统和几家由北京华融启明风险管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CTRM系统外,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对敞口不能准确量化,对价格风险不能做到事中控制。
在调研我国企业价格风险管理和对海外机制研究基础上,贺强提出了五点建议:
成立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专职机构,加快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建立国家级的企业风险管理标准和术语的标准化定义;督促国有企业建立完善价格风险管理体系:事后需要对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需要严格套期会计执行,用审计来把好最后一道关。建立国家级的国企风险敞口监控平台。扶持大宗商品价格风险行业的发展,成立价格风险管理行业的自律组织,扶持自主研发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和信息化系统的企业,打造属于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价格风险管理的“中国方案”。
贺强强调指出,由于现货敞口和衍生品头寸在现有的企业管理中主要以合约的形式存在,所以隐蔽性比较高,同时现货敞口和衍生品头寸完全匹配比较困难,再加上现货单边或衍生品单边价格波动获取利润的难度比传统制造加工获取利润要小很多(当然风险也大很多),诱惑太多,经营者主观上有很强的隐藏意愿。因此建议建立国有企业风险敞口监控平台,利用平台对风险敞口进行收集分析,以避免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由于企业风险和业务数据属于企业机密,数据收集可以采用密文技术,平台采集密文数据,利用密文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