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已有瑞银证券申请提高合资证券公司持股比例;野村证券、摩根大通相继宣布申请新设控股证券公司,法兴银行也向媒体证实,其计划成立持股51%的合资券商。
5月14日,摩根大通宣布,已经向证监会递交申请,寻求建立一家持股比例为51%的全新证券公司,发挥与摩根大通全球业务的协同优势,并计划在未来数年内监管允许的条件下将持股比例增加到100%。
摩根大通已是第三家宣布谋求控股券商的外资机构。此前,4月29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外资办法》)。随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已有瑞银证券申请提高合资证券公司持股比例;野村证券、摩根大通相继宣布申请新设控股证券公司,法兴银行也向媒体证实,其计划成立持股51%的合资券商。可以预见的是,该名单还将继续加长。
全面布局中国市场
摩根大通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同时是全球盈利最佳的投资银行之一,拥有超过2.5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的资金超过1.5万亿美元。公司在全球覆盖近5000家机构投资者客户;股票研究覆盖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亚洲公司。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摩根大通近年来一直看好中国市场。摩根大通集团联席总裁及联席首席运营官、企业及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平托表示:“对于摩根大通和我们的众多客户而言,中国代表着全球最大的发展机遇之一。”
平托近期预计,中国会很快成为该行第二大市场,他看好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长,但认为全球增长已走向末期,警告美股可能大幅回调。平托认为,中国有巨大的机会,中国允许外资持有金融服务业企业的多数股份。中国有广大的股市和债市,这将对摩根大通有巨大帮助。他毫不怀疑中国会成为摩根大通的第二大市场,而且会在十年内实现。
除了寻求建立一家持股比例为51%的券商外,摩根大通还计划未来在监管允许的条件下将持股比例增至100%。摩根大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表示:“我们想要的很简单:100%的持股比例,以及所有牌照,用于开展我们现在在美国一样的业务。”
同时,摩根大通宣布,任命梁治文为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并表示将大规模增加在华的本地高校的招聘力度,为这些新员工提供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国际化技能。
实际上,摩根大通对中国市场的野心不仅仅局限在证券业务。摩根大通表示,摩根资产及财富管理还在安排与合资伙伴和有关主管部门磋商,有意将其在现有合资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至控股比例。资料显示,目前上投摩根基金旗下共有66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总规模为1484亿元,其外资股东摩根资产隶属于摩根大通集团,持股占比49%。一旦摩根资产持股增至51%,那么摩根资产将成为上投摩根基金控股股东。
此外,近期摩根大通获得了中国央行授权,担任美国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成为首个非中资人民币业务清算行。5月8日,摩根大通宣布与工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深入合作,发挥各自在国际和本土的优势,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
合资券商营收不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资机构摩拳擦掌的同时,国内现有的合资券商营收情况却不甚乐观。目前国内共有14家合资券商,除了中银国际证券和光大证券(06178)实际由中资在香港设立的公司参股,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合资券商仅有12家。根据历史数据统计,2017年有数据统计的115家券商营收总额为4194.86亿元,净利润总额为1301.23亿元,而12家合资券商营收金额共计168.79亿元,占比仅有4.02%,净利润总计33.82亿元,占比仅为2.60%。
而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外资机构将获得更多空间,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外资办法》修订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即“由参转控”。二是逐步放开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三是统一外资持有上市和非上市两类证券公司股权的比例。四是完善境外股东条件,须为各项指标居于国际前列的金融机构,声誉良好。五是明确境内股东的实际控制人身份变更导致内资证券公司性质变更相关政策。
与此前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稿的监管态度更为开放,但这种开放态度更多地表现在股权上,例如,放宽对于单一外资持有上市证券公司股份不超过30%的限制。国泰君安(02611)研报分析师刘欣琦认为,目前国内证券行业相对外资投行而言,主要是产品创设能力上较差,如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对外开放股权,对于国内证券公司现有商业模式的冲击较小。
除此之外,业务范围的放开备受外资机构关注。实际上,国内目前的合资券商业务范围较为单一,少数的几家业务较全面的合资券商如中金、瑞银由于历史原因经营范围较广,大多以经营承销保荐业务为主。
根据去年年报数据统计,2017年有数据可查的10家合资券商均开展了投行业务,其中,中金公司(03908)凭借27.91亿元的投行营收稳坐头把交椅,东方花旗的9.63亿元投行营收排名第二。其他的业务中,经纪业务营收超过1亿元的仅有中金、瑞银和德邦3家;资管业务营收超过1亿元的仅有德邦、中金2家,而单独将自营业务在利润表中进行呈现的仅有申港1家。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认为:“一般来说,经纪业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投行业务等目前在国内就是竞争特别激烈,进一步开放外资是大势所趋,但外资行要杀出一条血路也比较不容易,在这些领域外资机构是否能发展好还是持谨慎态度。但资产管理领域,外资投行本身具备很多经验、技术等优势,可能会对国内机构形成有力竞争。”
中小券商承压
同时,相较于第一梯队的大券商,中小券商受到的压力将更大。上海一家大型券商自营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正式发布的管理办法中完善了境外股东的条件,所以目前会进来的外资投行基本都是排名靠前的国际大投行,这些机构在经营、风控、技术等方面都是很有领先优势的,都是在国外市场中长期竞争活下来的几家,而国内的100多家券商中,也只有排名靠前的大券商受到的冲击较小,毕竟底子厚根基深,但大量中小券商的冲击会比较大。当然,小券商们即使没有外资,生存也是越来越困难。”
尽管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对于国内券商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负面冲击仍在可控范围内。
刘欣琦认为,从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证券业对外开放历程可以看出,开放后本土券商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综合竞争力均遥遥领先于外资行,外资券商或在高端并购、跨境业务方面有比较优势。我国券商与外资投行商业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对外开放不会对国内券商现有商业模式带来冲击,证券业对外开放将丰富国内券商商业模式,驱动龙头券商强者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