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下的 商业模式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刘英团 2018-09-29 10:10: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未来的品牌没有粉丝迟早会死。”正如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所言,在资讯时代,谁能引起更多的关注,谁就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商机。在某种程度上,粉丝的关注度已然成为比实际货币更重要的货币,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关系到企业或个人的收益成败。在《注意力经济》一书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前高级顾问、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吴修铭,梳理了从20世纪初的报纸媒介到21世纪的手机媒介吸引及转售“粉丝”注意力(或商业模式)的动态过程:“制胜之道从始至终就在于找到过去的商业开发,无法侵入的时间和空间,继而向我们收集尚未‘被收割’的意识,先从大块的意识开始,再到一条条的意识片段。”各种便携设备不断地寻找各种方法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商业化,令我们的生活状态在商业逻辑的面前节节败退,甚至成为“常态”。

注意力是一种可以贩卖的产品——媒体的本性就是收割注意力,全世界的媒体都一样。著名技术活动家克莱·约翰逊在《信息食谱》中谈到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福克斯新闻批量生产新闻的方法,他们的核心是BlogSmith系统,用来监控搜索、分析关键词、找到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并生成“好题目”。在修改新闻标题上,福克斯新闻、赫芬顿邮报并不孤独,当前几乎所有的网站及自媒体都曾经篡改过新闻标题,炒作或正在蓄意地制造舆论“热点”。

互联网时代,“标题党”把低俗发挥到了极致,已然引起了各国政府互联网管理机构的重视。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或者承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主要受众的年轻化,收割注意力再卖给广告商的做法,非但会长期有效,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猖獗。

几乎所有商业模式诞生伊始,总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乌托邦式的憧憬,而现实却往往不能免俗地纷纷“向钱看”。尤其在资讯时代,谁能引起更多的关注,谁就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商机——“注意力的稀缺性、流动性和广泛使用价值,使其越来越像货币”。

“人类的眼睛盯住哪里,哪里就会有商业接踵而至”,争夺注意力是一切商业活动最底层的逻辑。在本书中,吴修铭以翔实的史料讲述了《纽约太阳报》的发迹史,并给我们进入的大众传媒时代“埋下了一粒种子”。他认为,“便士报运动”掀起并奠定了近代报业的基础,首次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使报纸成真正的新闻纸。从《纽约太阳报》的发迹史看,正是通过转售有价值的新闻及读者普遍关注的各种凶杀案、强奸案,《纽约太阳报》圈了大量的“粉”,“一举将发行量提升到了非常精确的193600份,不仅将纽约市其他日报远远甩到了身后,甚至超越了几十年之前就在伦敦成立的多家日报,取而代之成为世界上读者群体最广泛的报纸。”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注意力经济”。

《纽约太阳报》取得了成功,创始人本杰明·戴所构思的商业模式催生了后世无数的模仿者,从广播网络、电视广播到谷歌和脸谱网都在其中之列。“它扩大人们的想象”(罗素《论历史》),却又因为竞争或利益,不断地突破商业道德和法律底线。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你如何强大,大概都很难完全抵御被“收割”的宿命。

注意力经济的逻辑就是:首先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然后将大众注意力转售变现。从户外广告到社交平台到知识付费再到视频APP的崛起,大众的注意力始终是一种可以变现的商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以后,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吴修铭教授认为,注意力商人总是试图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在观众全面反抗之前,用尽可能多的广告轰炸他们的脑神经,我们的注意力也因此逐渐涣散。如果我们渴望未来的生活摆脱宣传的奴役……不再像我们之前那样,经常廉价又轻率地分散注意力,一是让我们做注意力的主人,重获生活中每一次体验的所有权。二是要有所实际行动来解决改造自身注意力的不适感,以充分体验内心深藏的强烈情感。

通过本书我们不但清楚地看到人类注意力逐渐涣散的全过程,吴修铭还详细描述了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正如他所言,“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注意力商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向、人类的未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