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渴求创造性人才的今天,研究达·芬奇,有了一层特别的意义。
和他的传奇画作《蒙娜丽莎》一样,达·芬奇是个谜,一个文艺复兴式的谜。
从出生到成长,甚至死后围绕他的画作真伪与评价,500年来始终有着太多谜团。他对于诸多各类军事工具等构想,比如坦克、飞行器一一在今天成为现实,更不用说他对于解剖学、化石、鸟类、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水流等等领域的研究。据说曾有个调查,将历史所有著名人物排列,从中选出最有可能的时空穿越者,达·芬奇排名遥遥领先。
一个以绘画青史留名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奇思妙想,跨越如此之多的不同学科,毕生保持了对探索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心似乎没有边界,使达·芬奇成为文艺复兴式的最好象征。正如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所言:“列奥纳多·达·芬奇在艺术和工程技术中都能发现美,而他将两者结合的能力让他成了天才。”诚然,天才是达·芬奇最好的注脚,但这并不是他魅力的全部,正如《列奥纳多·达·芬奇传》提供的一个角度:称达·芬奇为天才需要审慎,因为这可能使他的人生相对简化,不过是又一个受到幸运之神眷顾的人而已。《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试图说明达·芬奇的才华“属于人类,并经由他的意志和抱负锻造而成”。换言之,达·芬奇的才华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学而知之,甚至可说,达·芬奇的天才成就是他赢得的。这一设定与世人的预想有些不同,当然作者为这个判断提供了更多证据。
达·芬奇祖上几代都是公证员,按理该子承父业,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源自他的处境。他是私生子,甚至最终在父亲遗产上也没有地位,这使得他一生都在寻找赞助人,也使得他逃离了作为公证员的人生设定。他出生在1452年,这年古登堡的印刷厂刚刚开始,当时的人们尤其中产者的读写能力有了极大飞跃,同时商业的力量急剧扩张,人们对艺术与娱乐的需求也持续提升,这为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达·芬奇生逢其时。
在十五世纪,工匠虽不被视为知识分子,但地位开始提升,达·芬奇凭借绘画天赋获得初步认可,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从小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几乎不认识拉丁文,也不擅长数学尤其算数,某种意义上甚至不被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但他通过阅读、视觉化思考、细致观察与实验等方式,不仅自学了诸多知识,还使他的艺术处处体现科学精神,他的想象力将现实和幻想世界合二为一。
世间没有完人。作为艺术家,达·芬奇很容易分心,他对交代的工作往往习惯性拖延,不少甚至半途而废——以他的寿命来看,他一生只完成或主要完成十五幅作品(现存作品),比起同时代的人,似乎有些少。这看起来似乎是懒散,但深究之后发现,达·芬奇并不缺乏勤奋,只是追求完美,他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了各种探索与思考,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在研究集合问题。他放弃一些大家看起来还不错的作品,只是因为不够完美,而他的代表作几乎一直在他身边,原因在于这使他随时随地都可能再去补充和完善美。最典型是《蒙娜丽莎》,达·芬奇只画自己有感觉的人,否则即使对方有钱有势如何要求,他都置之不理。《蒙娜丽莎》的主人公是一位丝绸商人的妻子,名叫丽莎,但这幅画始终没有交给那个商人,达·芬奇也没有接受过报酬。这幅画从动笔到余生的十六年,达·芬奇游历诸多国家,但都带着《蒙娜丽莎》,不断为之注入新的理解,终于成为巅峰之作。曾有一幅画的真伪引发争议,就是因为画中的一处肌肉构成是两块,这运用了后来才有的解剖学知识,但这幅画按道理此前完成了,所以有人判定这幅画是伪作。直到通过红外线分析才真相大白,这幅画最开始时候肌肉构成是错误的,修正后显示了正确的画法。这揭示了达·芬奇为何毕生都在修补作品的原因。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作者是传记老手沃尔特·艾萨克森,立意和角度不同寻常,打破了对于达·芬奇的天才神话的崇拜,更多让人看到达·芬奇作为一个人类个体,如何在自身的天才之路上从起步到试炼成功的故事。艾萨克森毕业于哈佛大学,杜兰大学历史系校聘教授,历任美国阿斯彭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曾任美国《时代周刊》总编辑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董事长。作为资深媒体人,他的成功之处更多在于为不少名人做过传记,从史蒂夫·乔布斯到富兰克林,从爱因斯坦到基辛格,他此前所写的《创新者》在国内得到不少关注。坊间名人传记汗牛充栋,艾萨克森的长处在于未必在于全面或详实,而在于他的理解,他对革新者或时代异类尤其情有独钟,也往往在这一领域和传主心有灵犀。无论是在世的传主还是去世的传主,他往往能从诸多资料档案中把握住传主的神韵,描画出传主不同凡响蓄意创新的一面。
艾萨克森眼中的达·芬奇,才华不像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如同得承天启,达·芬奇的才华在某种程度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也是可以学习的。
对希望通过名人传记有所收获的人,艾萨克森的传记除了写得好看之外,还大有研究参考价值,这或许也是他的传记在商界尤其受到欢迎的原因。艾萨克森总结了达·芬奇的创造力密码,除了保持好奇、为求知而求知、挑战不可能、突破局限等商业家喜欢谈的常规条款,还有拥抱神秘、放任幻想、为自己创造、团队协作、列出任务清单、在纸上做笔记等。有人可能会好奇,“在纸上做笔记”为什么要单列出来?事实上,正是纸张使达·芬奇诸多笔记得以流传下来。现存7200多张笔记虽然估计只是达·芬奇笔记的四分之一,但足以成为研究达·芬奇的宝库,对比之下,艾萨克森为乔布斯写传记时,费尽力气寻找乔布斯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邮件,最后也只找到了不到四分之一。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纸张仍具有抗拒时间的反脆弱性,正如达·芬奇身上不变的求知激情。
达·芬奇作为一个谜,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的象征。因而,对达·芬奇传奇的不同诠释,也代表了我们对知识的态度。你或许不同意本书的判断,但本书显然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视角。每个人,都可从达·芬奇身上学到点什么。